文化自觉意识下的语文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论文

时间:2020-08-02 18:43:02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文化自觉意识下的语文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论文

  世纪之交,我校构建了以“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为主体,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特色的“一体两翼”教育模式。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如何以课程为载体培养有文化自觉的人,是我们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文化自觉意识下的语文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论文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和自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要使高中生具有文化自觉,我们就需要一系列文化自觉意识下的课程来支撑。一方面,文化是母体,它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逻辑规则和实施范畴;另一方面,课程是文化增值、创新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文化实践、文化反省、文化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文化自觉者。

  一、文化自觉意识下语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及课程计划,我校语文组细化设计了校本化语文课程体系,即文化自觉意识下的语文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课程(阅读、习作)、拓展型课程(品格涵养、文学修养、文化积淀、综合运用)、研究型课程(学科渗透、专题研究)及活动型课程(学科活动、校园活动)。

  此外,我们设计和开发微课程,以此来弥补和解决以上四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小问题。在这一课程体系下,各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各不相同,分别是基础型课程的文化认同与批判、拓展型课程的文化积淀与养成、活动型课程的文化渗透与运用、研究型课程的文化发现与创新。我们将活动型课程单列出来,是因为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于“学得”,也在于“习得”。

  二、文化自觉意识下语文课程体系的实施原则和路径。

  (一)实施原则。

  1、分类分层,各有侧重,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四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各有侧重。

  基础型课程强调有序,我们建立了写作教学序列和阅读教学序列。拓展型课程追求有容,我们开发了品格涵养、文学修养、文化积淀、综合运用等方面的校本课程。活动型课程凸显有彩,我校各年级定期组织课本剧竞赛、古诗吟诵竞赛,开展写对联、猜灯谜等民俗活动。研究型课程力争有品,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依据教学规律,我们制订了分年级的能力标准。

  以阅读为例,高一年级定位为“感受性阅读”,高二年级为“品析性阅读”,高三年级为“批判性阅读”。我们还规定了相应的阅读材料:高一以记叙抒情类作品为主,高二以议论哲理类作品为主,高三以思想评论类作品为主。依据学生群体的学习现状及发展需求,我们开发了不同层级的校本课程。比如,“过程化写作”属于基础规范级,要求人人达标;“唐诗宋词选读”属于拓展积累级,面向全体学生,但实行差异化评价;“电影赏析”属于综合运用级,针对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开设;“古典诗词创作”属于个性发展级,专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度身定制,发展潜能。

  2、互补融合,拓展时空,建立各门课程间的关联。

  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又互补。以诗歌教学为例,语文教材中高中三年共有古典诗歌27首,现代诗10首。为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增设了校本拓展课程“唐诗宋词选读”和“中国现代诗歌选讲”,又在校本课程“高中语文过程化写作”中开辟“诗歌写作”专题,鼓励学生用诗抒写青春。另外,我们设计了活动课程“古韵悠扬——经典诗词吟诵”“古典诗词创作”,满足有诗歌写作特长的学生的需求。

  (二)实施路径。

  1、基础型课程的文化寻根。

  我校注重基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在文化自觉意识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具体实施:一是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强化文化元素的渗透;二是教材的优化与整合,探索以“文化主题”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三是教学方法的再设计,强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结合过程展开高阶思维训练。

  2、拓展型课程的文化生成。

  我校开设各种文化拓展课程:以传统文化课程,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以与大众文化、外国文化、媒体文化相关的课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具体实施:一是以教研组为依托,课程内容集体开发,分工协作;二是发挥教师所长,先试点,成熟后推广到备课组乃至整个语文组,成为必修拓展课。

  3、国际课程的文化借鉴。

  我校立足学生文化理解力、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开发国际课程。具体实施:一是从国外母语教学中汲取养分,如联系生活实际等;二是从各种国际测试中学习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活动课程的文化运用。

  我校倡导用学科意识和学生意识来设计和组织语文活动课。具体实施:一是活动课分类,包括专题类活动(演讲、戏剧、影视欣赏等,以社团或校园活动呈现)及学科类活动(课前演讲、单元助学活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等);二是活动课要作为课程来实施,要求有方案、有设计、有过程、有作业、有反馈。

  5、微课程的文化渗透。

  在本课程体系中,“微课程”是指教师基于师生的研究学习兴趣而开发的灵活、微小的学科课程,主要用于补充其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具体实施:一是课程内容本身适合开发,二是适合“我”来开发。前者从客观出发,后者从主观出发,主客观结合。微课程一般在十课时以内。

  三、文化自觉意识下部分特色语文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两年来,我们开发了一些特色课程。

  1、“高中语文过程化写作”。

  目前,高中写作教学有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情况,因而学生在“学写”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我校语文组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中语文过程化写作”重点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强调教师在学生“学写”的过程中作具体有效的指导。它主张,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写作者的.“思维过程”,把写作变成一种“可教可学的步骤和程序”。

  2、《史记》拓展课。

  《史记》是我国文学和史学殿堂的瑰宝。在拓展课的开发设计中,语文组有三位教师都先后选择了它,但每位教师选择和侧重的角度不一样。程至老师的“评说《史记》风流人物”是在文学和史学欣赏的基础上,借助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的解读与评价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华丽萍老师的“《史记》选读”注重读《史记》原著,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诵读和语译能力。郑国宏老师的“‘绝唱’不绝”是从司马迁本人的创作经历和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来探究《史记》至今“不绝”的深刻缘由,以古鉴今,给今人以智慧的启迪。

  3、“话剧天地”。

  “话剧天地”校本课程是我校的一门社团课程,同时它又与学校艺术节结合,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它是以戏剧教育为目标,以戏剧演出为终端显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起源于教材中戏剧作品的教学,后由此生发出各种文学体裁的课本剧,再到自创剧本的演出,并与学校艺术节结合,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精神成长的舞台。

  4、微课程举隅。

  我校语文组开发的微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文本,在语文的学科背景下开发微小课程。二是基于学情,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两部分。有的课程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的则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三是切口微小,好处是容易拓展,可以深挖,避免了大而无当。四是适合“自我”,这个“我”是指教师本人。适合“自我”有三层含义: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能力,与别人有不一样的想法。

【文化自觉意识下的语文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论文】相关文章:

1.《法学概论》复习课的设计与实施论文

2.论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论文

3.浅析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论文

4.高校体育文化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5.跨文化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的论文

6.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中叙事意识的自觉与成熟论文范文

7.浅论将文化意识引入翻译教学论文

8.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训论文

9.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