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文化建设内涵探析论文

时间:2020-08-02 20:32:08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隐性文化建设内涵探析论文

  【摘要】隐性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三方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好比三个同心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和谐的大学文化系统。隐性文化建设具有暗示性、多样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它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现在渗透与暗示,体验与记忆,传递与影响。

隐性文化建设内涵探析论文

  【关键词】隐性文化;内涵;探析

  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显性文化是以文字或符号(包括声像和电子出版物)为载体而显现于外的,而且这种文化是有意识地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班级、课堂)按一定计划进行的。隐性文化则是指深藏于学校文化(有形的、无形的)中、教学计划之外,教育者以二I#计划的、非公开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情感等非学术性的知识。

  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又是相辅相成的,隐性文化的实施有时候需要通过显性文化来完成,显性文化是隐性文化的一定基础,两者有相互包容的部分。

  一、内容

  隐性文化主要包括墨方面的内容: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坪、雕塑、广场等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小到每一棵大树都虚标出树名、特性和树龄,一草一木的养护水平都要高,还有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T具.二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即使是学院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赏心悦目的作用。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层而:一是理性层面,反映大学制度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大学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坚持教育公平。在大学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制度设计中,应以学生、教师为主体,加强人才流动,加强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创新;在教学、科研管理及学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应积极采纳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向“教授治学”的方向发展。二是实体层面,大学制度包折L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学管婵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

  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也是一所大学给予学生人格影响的本质所在,它将成为师生血脉中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文化遗传基因,对学校的发展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经过大学的文化熏陶,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大学精神。而最能体现大学精神的是校训,它能传承历史,把握方向,弘扬精神,洗涤灵魂,它是办学精华。

  二、关系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好比三个同心网,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和谐的大学文化系统。外层属于浅层面文化:物质文化——“器俱”;中问属于中层l酊文化:制度文化一一“规范”;核心层属于深层面文化:精神文化——“校风校训”。制度文化反映和维系着文化整体,在文化系统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的演进虽然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协调互动。但是,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却必须依赖一个良性有效的秩序,唯有通过制度文化才能达到。当制度诸凶素产生和形成之后,就会使人的精神因素通过制度因素转化成为物质成果,也就是人类行为或人类活动的收获。

  三、特点

  1.暗示性。隐性教育是通过感人的情境(如校园的建筑)、优美的艺术f如壁画、雕塑)、和谐的环境(如校网的花草树木)、意味深长的.语言(如名人名言、语录)、善良的行为(如文明礼貌)、町敬的榜样(如名师、教授)、多彩的活动(如学术节、文化节及各种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显性文化的明示教育是直接告诉受教育者“你应当怎样做”或“你应当做什么”:而隐性文化的暗示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自己回答“我应当怎样做”或“我应当做什么”。

  2.多样性。隐性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要素的集合,几乎尤所不包,无处不在。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于其中。它不仅涉及以学校建筑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宏观、微观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涉及整个学校的课堂、宿舍的精神氛围;不仅涉及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而且也涉及学校领导、学生管理者、后勤人员以及作为教育实践对象的学生;不仅涉及课畿教学,而且也涉及课外活动和师生的日常生活。隐性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学校每一位教职员‘lj都要认识到它的存在价值,都要有明确的意识,并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

  3.长期性。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年共至l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大多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因此,隐性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隐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显性文化教育课程可以不断更改变化,也町能随着时问的流逝和对人的发展失去作用被人逐渐遗忘,但隐性文化一旦产生形成,就会在人的情感和记忆中打}二烙印,这种精神印记甚至是一辈子,代代相传,形成学校的精髓,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成为文化引领和先驱。

  四、作用方式

  1.渗透与暗示。渗透性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渗透式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载体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它是实现隐性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如内隐教育的内容可以渗透在任课教师每一步的课程设置、积极的学校精神、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按教育内容的要求,通过一定的形式将有关的政治、理想、道德的知识信息作为活动的内容,并利用一些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当中去,达到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2.体验与记忆。一所优秀的大学,其优秀就体现在能将优秀的文化传承演化为独具特色的校风上。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才会鲜明地烙上学校的印记,才会和母校建立起无论身在何处永远魂牵梦绕的文化情结来,才会让大学的精神影响他的一生。

  3.传递与影响。隐性教育还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传递与影响来达到教育目的。集体生活具有极大的教育性,为了更好地激发新思维,传播新思想,体验新生活,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性,世界一流大学在使学生来源多元化成为一种惯常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学生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和影响作用不容低估。闰务委员陈至立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会上殷切希望“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用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用自身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教育、熏陶和影响广大青年学生,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是一个拉动全国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崇高风范,是最重要的隐性教育之一,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受益,所以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在努力提高每位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努力培养教师们的高尚情操、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

【隐性文化建设内涵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策略探析论文

2.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

3.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教育论文

4.教育本真探析论文

5.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的论文

6.保险监管探析论文范本

7.构建高校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8.高职英语教师素质内涵的论文

9.电网的经济调度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