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普展品形象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3-03-04 21:09:21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科普展品形象艺术设计论文

  我国科技馆建设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到21 世纪初,达到建设的高峰。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的科技类博物馆、科学中心700 多家,建成开放的科技馆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成果斐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普的受众群体由中小学生扩大至大众,包括高学历的精英人群,因此,科普展品需要融入文化、艺术和哲学等元素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科技馆需要加快发展的脚步,在提升展品自身内涵的同时,展品形式的创新设计和改进提高也成为科普展品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谈科普展品形象艺术设计论文

  一、科普展品的形象艺术设计

  科普展览不同于文物、艺术、产品等展览,它需要立足于科学而又要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所以它既有展览艺术的特点,又需要具有科学的严谨性。

  形象艺术设计中“形象”要素是其核心。人类对物质的感知是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进行的,各种物质的信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不同形式的信号汇集到人类大脑,在大脑最终形成具体的感觉形象。“艺术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一个部门,其成果既是艺术品又是一种产品。从艺术的角度说,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从产品角度说,形象是设计产品的视觉叙述。没有了形象,设计艺术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它与文学、音乐等其他文艺形式有明显的不同,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形象需要读者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展开想象构造出来;音乐虽然是被动接收的宣传形式,但其不能准确地创造出明晰的形象,仍然需要听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以科普展品形象艺术设计是一种对在空间中有具体的形式,可以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系统感受到的展品形象的美化设计的过程。

  二、科普展品形象艺术设计的方法

  “艺术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有着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科技馆展览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参观过许多科技馆,笔者在科普展品的形象艺术设计方面总结了一些个人经验,对展品的形象艺术设计方法提出如下观点。

  1.景物的借用

  客观自然物象和社会历史生活万象都是艺术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来源,各地科技馆在建馆时一般也会有针对本地特色物产、景观、工业、历史、人文等介绍的需求,所以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在展览设计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提炼当地元素为我所用,这样既起到了文化的传播作用,也丰富了展览的内容。

  例如无锡博物院一楼“太湖与无锡”展厅,以太湖周边文化生活为大纲介绍了太湖的形成历史,太湖对周边工业、农业、旅游的作用及太湖的污染治理状态。展厅通过渔船、香樟树以及墙面绘画、顶部水波纹灯光等景物,在展厅内运用点、线、明暗、色彩等艺术手段还原了太湖烟波浩渺、景致怡人的景象。

  展品设计时,设计师在场景中加入了一仿真的农舍,农舍内设计师使用农夫模型、旧桌椅模型等仿真实物,营造出早期普通农夫家庭生活的环境,在这种复古的氛围中,设计师将太湖著名的四大农业文化知识(渔业、水稻、茶叶和丝绸)投影于墙面,游客走到农舍门前,太湖人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村民们正在养蚕、织布、品茶和晒鱼干,并且能够清晰地听到纺车纺丝、织布机织丝的声音和村民品茶交谈等背景声。

  本案例将展品安置于环境之中,摆脱展柜、展台造型的束缚,在农舍中利用投影传播科普知识,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实现自身科普知识传播的目的。设计师在各地科技馆建设中可以通过对当地特色文化的艺术化提炼找到所需要的表现形式,以此提高展品的艺术美感。

  2.知识点的延伸

  单纯的知识点展示可能会存在展项枯燥无味的问题,如果对指定的知识点进行延展,或许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元素,进而形成一件形象生动、深受观众喜爱的展品。

  例如,蛇的红外线感知展项展示红外线的相关知识原理和应用,展项通过挖掘红外线在实物中的应用,找到自然界中红外线是蛇用来捕猎的这一线索,于是想到用经过艺术加工的蛇的造型增加展项艺术性。

  很多知识点的发现都是与周边事物有关系的,如丹麦科学家芬森通过晒太阳的猫发现了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植物学家布朗是在研究花粉在植物受精过程中的功能时意外发现了布朗运动等。展项设计时不妨对知识点进行延展,通过对知识点全面的学习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意外的美化设计方向。

  3.新技术的应用

  科普展品“形象”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展品的外形。外形指的是一种轮廓概念,“形象”应该不仅包括外形还包括表现形式。

  科技的发展给现在的展览艺术带来很多吸引人的展示手法,比如投影、抠像、VR 技术等。科技馆中广泛使用的投影可以实现实体展示所不具有的灵活多变的功能,投影的画面可以根据所需展示的内容快速更改,不同的展示主题可以通过改变软件内容来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式投影技术的诞生拓宽了投影的使用范围。通过投影机和微软kinect 体感设备的配合,游客可以仅凭身体的简单动作就可以在三维空间完成游戏互动。科技的进步使游戏可以脱离接触式设备的限制,让观众产生新奇感,增加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地质地貌水床展项介绍的是雨水对地面淡水的补给过程。在一个沙池内游客动手在沙堆里堆积出若干个沙丘,吊在上部的影像采集系统将沙丘和沙坑的分布图输入电脑,电脑通过运算后在沙坑内投影出流动的液态水。观众将手放在沙丘顶部时投影将自动在手的周围开始模拟下雨的过程,随着下雨时间的推移,沙坑内部的水量会逐渐上涨直至没过较低沙丘最终形成一片连绵的水面。这件展品采用了实物沙池和虚拟投影结合的展示手法。投影机和沙池组成了展品的外观轮廓,它的“形象”则是包含外观轮廓和投影互动两部分。

  近些年来, 很多研究者认识到交互式产品的美学特征主要反映在愉快的用户体验上,用户对产品美观性的判断可能更强调刺激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主要是视觉)。所以展品形象的艺术化,不是简单改变产品的外形,用一些曲线去勾勒出抽象的外观,还表现在用生动的表现形式去吸引观众参与,让观众在愉悦中收获知识、认识科学。

  4.艺术同行的借鉴

  展品创造应该是不拘一格、不拘泥于形式、独树一帜、旗帜鲜明、匠心独具、不落窠臼的。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经典形容词“通透”,当一组片子被用上“通透”时,也就相当于对这组作品的认可。科普展品如果对“通透”运用得当,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立体通透设计的意义在于其可以提高观众的感受力,方便观众多角度深层次的观察,对展品本身的认识也由外在的表面触感转化为内在的具象认识。展示的是植物细胞的内部结构,展项除了将植物细胞内部结构吊挂于空间外,还辅以灯光投影展示。独立的模型让观众清晰地了解细胞的组成,彩色的光影给展品带来了梦幻的艺术效果,也给观众营造出体验式的临场感受。

  当代展品的设计应该摆脱平面展览形式的束缚,通过图文版、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方式将三维空间合理运用,将展品的知识点鲜明、具体、完整、生动活泼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能做到无死角展示的科技展品可以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生活中不仅有摄影、美术这种时尚艺术的表现方法可以借鉴,传统民间艺术手法也可以用于展品形象的艺术性表现。一件展品的背面和正面的照片,这件展品所表达的科学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如果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遮挡物,就会在其背后形成影子,而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的轮廓及光线的照射角度有关。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物理现象,并且由此发明了“皮影戏”。这件展品在展示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时借鉴了“皮影戏”的表现方式,用一些看似杂乱的废品组合出多幅美妙的剪影。

  三、结论

  本文从展览环境、展品主题知识、展品表现手法方面提出景物的借用、知识点的延伸、新技术的运用、艺术同行的借鉴等科普展品形象艺术设计方法,并举例进行阐述。因为展品的展示范围广泛,在实际设计中上述方法的使用可以进行并行考虑,根据展示内容由多点同时出发寻找艺术元素。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科技为艺术增加了多样的方法,艺术为科技添加了飞翔的翅膀,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人类社会文明呈现出美丽的进步过程,同样也只有美丽的进步才会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谈科普展品形象艺术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设计论文07-28

艺术设计论文14篇【经典】07-20

谈教育论文的写作08-29

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08-13

谈毕业论文的修改08-06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04-30

谈中庸与中道之比较论文04-25

谈声乐的基础教育论文08-02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