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音乐的艺术功能与发展的论文

时间:2020-10-09 19:31:18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崂山道教音乐的艺术功能与发展的论文

  元朝(1206-1368)时期,“松雪道人”赵孟頫,在塘子观和太平宫旅居期间,完成了他的《琴源》与《乐源》两书,并为太平宫道士撰写了《道德经》。他对元代崂山道教音乐文化之贡献是极大的,被崂山道士们尊称为赵祖。明朝(1368-1644)灭亡后,宫妃蔺婉如、养艳姬到崂山出家又极大地推动了崂山应风乐的发展。此外,崂山道教音乐吸收了祭孔、祭岳等隆重国典活动中大型器乐协奏和唱诵手段,扩大了演奏和唱诵的规模。两千多年以来,崂山道教音乐广采博取,不断完善,形成风格独特、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既有在重大仪式活动中演奏和唱诵的神圣韵谱,如“接大驾”、“三清号”、“玉皇号”等正统道谱;又有“满江红”、“宾鸿泪”、“天边月”等大型祭祀活动的专用曲牌;还有“秋山行旅”、“鹊华春山”、“晋济三果”、“归去来辞”等清秀古雅的欣赏性乐曲。

崂山道教音乐的艺术功能与发展的论文

  崂山道教音乐的艺术功能

  正如《太平经》认为“可以乐天地乐神灵”,音乐成为了道教科仪中通神的语言,被赋予了神性。在《太上玄门功课经序》开宗明义指出:“窃以金书玉笈,为人道之门墙。讽经诵祝,乃修仙之径路。得人道之门,可以复元始之性,得修仙之路,得以晓自然之理”,这说明道教音乐具有修道养生之功能,尤其崂山道士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其信仰,成仙是他们修炼的最高境界,如《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是崂山道士每日念诵的“净心神咒”,音乐速度力度不急不躁,强弱适当。除此之外,道教音乐还有治身、守形即养生、遣欲的功能,崂山道士中高寿者极多,这与其课韵、功韵有极大关系,道士每日在早晚课中诵唱着体现道教信仰的经文,其注意力和信仰集中在这特定的内容之中,曲调平和柔美,空灵飘逸,既有助于平息人的心理欲望,又有助于修道者入境和养神。另外,道教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还具有通神降魔、超度亡灵、消灾却祸、为神仙祝诞、祈求神仙赐福等功能。如正月初九玉皇圣诞要持诵《玉皇本行集经》演唱《小启请》、《三宝赞》等曲目;三月三日真武圣诞、九月九日真武飞升均诵《真武妙经》;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均持诵《三元妙经》,这部分音乐气氛庄严肃穆、飘渺恬静,旋律迂回曲折、悠扬婉转。

  崂山道教的音乐特点

  两千多年来,崂山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宫廷音乐和民间地域音乐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崂山道教音乐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崂山道教音乐具有民间地域音乐特色。由于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与崂山当地或周边的地方民歌、曲艺音乐(亦称为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和民间器乐相互交融,赋予了崂山道乐具有胶东地方音乐风格,蕴含着当地特有的文化民俗特色。这表现在:第一,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从西汉开始,崂山地区的祭祀之风就相当兴盛,当时的咒音与山民号子、民歌韵味相近。崂山道教音乐分为韵腔与曲牌两大类,从风格上看,“崂山韵”整体上虽具有“十方韵”的音乐特色,但其演唱、旋法及音乐结构上,均具有很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风格。第二,道教音乐的流行与传播也推动了崂山地区民间器乐的蓬勃发展。民国年间,演礼、书院、吴贾村(今均属惜福镇)、鼓家台(今属夏庄镇)等香会和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演奏的曲目主要有明代郭勋的《赏春》、张禄的《山丹花》及传统曲牌《泰山景》、《将军令》、《昭君》、《归去来辞》、《梅花三弄》等,许多曲目流传至今。另据崂山区史志办专家李偲源介绍,在崂山,红白喜事总有民间乐队在前面吹吹打打,花轿前的喜庆得意、出殡的悲泣沧桑,两种调子虽不同,但却殊路同源,俱来源于崂山道乐,逐渐成为崂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音乐,深入百姓生活。第三,崂山道乐与戏曲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最早的高腔戏班,被称为“道士班”,它们都是由道士组成,所唱的戏曲声腔既是法事音乐,也是道士腔,该腔的基本模式表现为五声音阶级进上行或下行,或环绕式进行,进一步加强音的柔美性,和声结构和谐委婉,五声音阶下行式级进,给人以放松平静的感觉。

  二是融入宫廷音乐的曲调,音乐庄严、肃穆。道教音乐有时直接作为祭祀音乐进入宫廷音乐中,因此道教音乐与中国宫廷音乐有着紧密地联系,在崂山道教音乐中,保存了大量的宫廷音乐的素材。东汉末年,郑康成在崂山办书院,将宫廷音乐带到崂山,称为“郑祖经曲”;唐代时期,大诗人李白与宫廷乐师吴筠来到崂山太清宫,带来盛唐的.宫廷韵曲,教授给崂山的道人,并共创《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此曲成为崂山道士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南宋宫妃谢丽、谢安,明朝宫妃蔺婉如、养艳姬到崂山出家,她们精通音律,对崂山道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明末才子蒋青山、清初文学家蒲松龄都对崂山道乐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是崂山道教音乐形态的特色。道教音乐是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因此其音乐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其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神,音乐较为庄严肃穆,所唱经韵多是字疏、腔长、旋律细腻、古朴典雅、深沉、委婉、虚字衬腔以及装饰音使用较多,下面以《大赞》为例,来分析其音乐的风格特色。《大赞》创作于唐代,是一首正宗的崂山道教音乐。这首经韵曲采用宫调式,且每句经文的最后一个音都是落在主干音上,显现出经韵安定、祥和的气氛,这与全真道士信仰虔诚、注重修身养性有关,音乐也因而肃穆、恬静与稳重。从旋律来分析,主要有“do”“re”“mi”“sol”这几个音构成相似的旋律线,并反复出现,使整首经文显示出浓厚的宗教色彩。除此之外,装饰音的大量使用也是崂山道教音乐的一大特色,在这首经韵曲《大赞》中使用了12处倚音,11处波音,5处上滑音和下滑音。另外,节奏型的运用较为丰富,这首经韵中运用了以下十种节奏型,曲调也因而流畅婉转,富于变化。

  崂山道教音乐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历了1500多年历史变迁的崂山道教音乐,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众多学者及音乐工作者对其深入的研究,使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崂山道教和道教音乐,2008年6月崂山道乐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起,每年的正月崂山区都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为期五天,内容丰富,包括崂山道教音乐、沟崖高跷、民间剪纸,抖空竹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宣传崂山区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崂山区文化局目前已制定相关措施来推动道乐的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崂山道教音乐的曲目,并拿出专项经费用于道教音乐的保护,还要加大对民间传承人以及专业人才的保护和培育,让更多的人才来关注、学习崂山道教音乐;另外,抓住崂山旅游发展的契机,崂山道乐团每天为游客演奏两场,将原汁原味的崂山道乐呈现给海内外的朋友们,展示了崂山道教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为更好的发掘崂山道教音乐,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开发崂山道教音乐。首先,由专业的音乐院校有目的的培养演唱与演奏人才,为崂山道教音乐输送更为专业化的人员,提高演奏演唱的能力,甚至可以有音乐创作的专业工作者参与其中,通过改编和创作道乐作品,进一步丰富崂山道乐的曲目,对崂山道乐进行整合,包装,创作出具有道乐色彩的现代歌曲,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不仅有助于崂山道乐的发展,而且有效的扩大了崂山旅游的客源市场;其次,将道教音乐的经典曲牌制作成CD或VCD的形式出售,把道教音乐的乐器做成工艺品等,为当前的崂山旅游商品增资添彩,同时道教音乐文化也随着这些商品的流通得以弘扬;最后,可以尝试让游者参与道教科仪活动,身临其境的感受崂山道教音乐的魅力。比如,道教的神仙人物众多,开宗立派的大师也多,可利用他们的诞辰日、忌日开展一些庆典活动,邀请善男信女、有兴趣的游客参加祈祷庆祝和道教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道教文化的蕴涵,在这些科仪活动中,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进一步感受道教音乐带给他们的享受。(本文作者:曹芳芳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崂山道教音乐的艺术功能与发展的论文】相关文章:

1.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论文

2.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分析论文

3.论艺术理论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论文

4.关于日本动漫音乐的艺术魅力的研究论文

5.林业会计的功能与特点研讨论文

6.原生态唱法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影响论文

7.多元化发展下的中国流行声乐艺术论文

8.当代初道教哲学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