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浪潮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论文

时间:2020-10-18 10:49:07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网络浪潮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论文

  从美国arpanet建设的未雨绸缪到现今“信息高速公路”初具雏形,互联网络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它触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网络浪潮。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思潮,网络化趋势不仅深刻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诸方面发生了变化;不仅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网络浪潮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论文

  一、网络化趋势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任何一种亚文化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是对社会文化的投影,同时也彰显着其独有的特征。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规范准则以及校园物质基础的总和。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是这种特殊文化的特征所在。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从文化传播学角度来看,文化接触是影响固有文化模式的重要诱因,其表现为“人员的接触,货物的接触和信息的交流”三种形式。网络化趋势下,这种接变得深刻具体,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对物的接触(尽管

  是虚拟的)更为容易,而且信息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网络化趋势势必要对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遇到挑战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永恒的道德精神”是大学精神的要义所在,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德性以社会道德为底蕴,与大学理性相凝结,无声无息地滋养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大学正是在道德“永恒”的文化氛围下,才造就了至高至远的大学精神。愈是时代变迁这种道德精神就愈发清晰可见。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在抗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过,“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是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然而网络化趋势下,网络为人类开拓了另一个道德空间。网络“无中心”的设计思想与其虚拟性和平等性的运作方式为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大学的道德永恒性对学生群体行为选择的规范效力和促进效力,以及其所起到的精神支撑与解释依据正日趋式微。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已成了诸多上网大学生默认的道德准则。网络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道德相对主义蔓延的态势。

  互联网络所构建的公共平台与上网者个人的行为隐秘性构成了既公开又私密的复合情景。在这种没有“熟人”虚拟交往的网络社会中,学生可以不受社会他律的约束,“想怎样就怎样”,心理回归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状态,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会逐渐消解。网络社会中,学生以不固定的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寻呼(oicq)、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等间接途径与假定的对象进行虚拟交往,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至于聊天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网络爱情的纯洁性他们是很少问津的。这也就使得大学道德的约束力日益单薄,网上信用危机频频泛起。同时网络上空间的虚拟性、上网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为上网者构造了一个所谓言论“自由”,行为“自主”的“完全的自由”世界,其聊天话语和言论发表充斥着大量肮脏的内容,各种无聊的信息垃圾和色情、暴力信息泛滥为患,弹指一挥间进行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通过对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拼凑或全盘“拷贝”的学术刹窃行为,也正在站污着大学“自觉的学术精神”的学术道德。学生如果长期沉酒于这种网络环境而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困惑于虚拟道德的相对性与现实道德的稳定性的比较,必然导致人格的迷失和双重人格的出现,对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战。

  2.校园行为文化发生异化

  行为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对精神文化的反映。绚丽多彩、独具韵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动态中展示了校园文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拓展、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行为文化犹如一只触摸不到的手拉近了学生彼此间心灵上、空间上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强化了个体对群体依赖、归属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与生活对话,以坚实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精神对话,可以加强修养、开阔视野、维护心理健康,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中虽未应有尽有却也是面面俱到,网络新闻组、网络论坛、电子邮局、电子商务、娱乐频道、个人主页等等构建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网络的超时间、超空间特质,以及受众百分之百的主体选择性,必然引发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

  网络浪潮下,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有了深刻的变化,“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受到了触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休憩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种“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的平面化、虚拟化特征充斥着校园交往方式的主流。网络的跨地域性、即时性在为学生交往提供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阂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情感交流的屏障,出现了人情淡薄,人际关系疏离的迹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心游万切,“逐万物而不返”,使得学生热衷于对个人心理的休戚,情感的宣泄,享受优劣的计较和关切,淡化了对群体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关怀,身心游离于校园文化活动之外,减少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自锁、自我至上、群体意识淡薄的情况。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进行文化传递,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现,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和谐人际交往和高品位文化活动的融和,对校园文化的“传递”起到了促进和调适的功效,促使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生活群体归属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程度,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质量。

  3.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与制度层变得模糊

  同行为文化一样,载刻着校园变迁,蕴涵着校园文化价值的物质文化和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文化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能够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而制度文化的规定性给学生提供了行为模式,为校园正常的.生活、学习、科研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网络化趋势在对上述校园文化的几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正逐渐染指校园文化的物质根基和制度规范。

  在物质层上,随着三维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网络在不断地刻画出引人人胜的虚拟现实,对这种虚拟现实的过度迷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意义上的关怀。另外,由专家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界面模块所构建的“虚拟大学”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的同时,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分界。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学生眼里校园建筑变成了冷冰冰的存在,弱化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现实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骤降了人文氛围的温和。在制度层上,网络的信息架构及创新对现存的制度规范或制度存量的渗透将日益深人,既存的制度必然要有所变动去适应网络化趋势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要求。制度的规定性仅是制度文化的一个表层体现,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人与制度的结合情况,即制度的运作状况。虽然网络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所谓的“游戏规则”,但是在开放共享、时空超越的网络空间里以及虚拟交互的运作方式下,网络的制度又是无秩序的、不确定的,对大学生的规范效力是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随便惯了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抵触心理,模糊了校园制度的规定性,导致各种违规现象(如利用上课时间上网,上网“包宿”)的发生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校园制度文化。尽管网络化趋势对校园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明显,但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角度而言,对此我们的确应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二、面对网络冲击的对策初探

  网络浪潮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是不可避免且无法扭转的,我们绝不能回避或等闲对待这个既存的事实。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益处。我们要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网络浪潮对校园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细致、具体的工作,建设好网络化趋势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教育,维护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

  道德一向都是评定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尺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不仅符合优秀传统道德的民族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和大学道德精神先导性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网络道德、信息管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大学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素质状况,网络普及情况以及周边网络环境的影响情况,制定出与学生德育评定相挂钩,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约束效力的网络规范,在硬性规定及学生监督等层面加强对上网学生的他律;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和老师教育、学生互助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虚拟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慎独”,自觉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的学术精神和责任与义务观念。

  2.网上网下联动,营造校园文化新氛围

  网络化趋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与丰富现实校园文化相结合,来消除校园行为文化异化的不良倾向。

  其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以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以网页制作、网上创意大赛、网络班级创建、网上社团建设、网上学术论坛等形式铺展开一个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科学创新能力,也拉近了学生在物理上和心灵上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的群体意识。

  其二,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把关工作,应统揽全局,合理规划,既要创造出高品味、高档次的“名牌”活动,又要注意到参与者的层次性,适宜地举办一些大众化、轻松型的娱乐性活动,如舞会、联谊活动、文艺汇演等。以人文与科技相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交融的理念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文化传递”陶冶人格和灵魂的育人作用。

  其三,利用网上在线交流,开发心理咨询系统软件和现实解惑等方式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人情冷落,人际关系疏离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矫正。

  3.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清晰虚拟与现实的分界

  无论虚拟空间的逼真和超越达到何等程度,而事物只能同时存在一个空间的唯一性和客观实在性,就早已清晰地划分了虚拟与现实的分界。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上来看,网络中不仅没有伸手可及的客观实体,而且更为缺乏的是大学精神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因此,不管网络技术与网络教育发展到何等程度,作为外显文化的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且不能中断的。要建成知名大学和增加学生对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就必须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力度,既要保留传统又要勇于出新。具体来讲,一方面要重视对校园的整体规划,标志性建筑、运动场所、学生宿舍、校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从对校徽、校标、校旗、邮政卡片等标识的设计和制作的小处着眼。在大学校园文化制度层的建设上,大学要根据网络对制度文化的影响及时作出反应,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调整原有制度的存量和进行制度创新。同时要培养出一支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较高网络技术水平的新型政工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好信息管制与制度的执行工作。另外对于违规学生要根据相应规定严厉处罚,使制度文化的规定性与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相比更具有可见性、可感性、强有力的约束性,进而消除他们在虚拟世界所形成的散漫、随便的心理惯性,清晰虚拟与现实的分界,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氛围。

【网络浪潮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论文】相关文章:

1.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论文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论文

3.跨国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规则的冲击论文

4.校园文化对幼儿教育的作用论文

5.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论文

6.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冲击的解决办法的论文

7.网络经济对会计的影响论文

8.不同攻角对实船爆炸试验冲击响应影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