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老年养生思想

时间:2017-06-28 我要投稿

  代医家陈直在论述老年养生相关理论思想62学苑新作时,首重食疗,开篇即强调饮食调治,怎样对老年养生思想分析?

  摘要:《寿亲养老新书》为元代邹铉所著,是对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进行的续编。陈直在《养老奉亲书》提出“食疗先于药治”和“承顺情志”来加强对老年病的防治,以道德礼法来指导子女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护,在此基础上,邹铉提出“自养先于他养”的养老思想。以上老年养生思想为现今解决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启发了新的养老理念和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寿亲养老新书》;食疗养生;精神养生;自养之养;健康老龄化

  近年来社会积极提倡“健康老龄化”,认为“以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待健康,即在人生各个阶段,对能够影响到老年期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都要重视,预防和减少危险因素,推进和增加保障因素”[1]。而提倡“健康老龄化”除了意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外,还旨在能进一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就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阐述老年养生思想不仅重视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情志养生等理念,有利于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其“自养”之说,还有利于激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对于《寿亲养老新书》中的老年养生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老年病学的发展,还是对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从其总体思想中体现出的整体观和采用的治疗手段来看,则比较符合“自然疗法”的思想。有医者认为,中医养生属于自然疗法,它是以自然物质或原生态的方法,激活人体的自愈力和抗病力,取法自然、效法自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人体自身平和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地相互作用、相互感应[2]。近年来医学界对“自然疗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因为“自然疗法”副作用小,且更人性化,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寿亲养老新书》中的老年养生思想适用于现代社会要求的更主要原因是其理论构架的与时俱进,不仅以食疗和调摄情志来调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以“自养”之说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虽然时代不同,表述不同,但二者在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上所关注的要点是类似的,本文从以下三点分析《寿亲养老新书》中的老年养生思想。

  一、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老年食疗思想

  宋代医家陈直在论述老年养生相关理论思想62学苑新作时,首重食疗,开篇即强调饮食调治。他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总结老年人易患病的机制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并且认为人体正常阴阳运作机制与饮食有关,如其所言“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3]11,故提出“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有疾患,且先详食医之法,审其疾状,以食疗之。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在不伤其脏腑也”[3]11。即言人体进入老年后,其体质会发生变化,主要是气血亏虚,五脏衰弱,极易生病,既要重视日常饮食的调节,主要以“温热熟软”为主,同时又要注意若出现疾患,先以相应功效的食物调治,食疗效果不佳,再选药物治疗。陈直提出的老年养生以食疗胜于药疗,是具有合理性的。依据中医养生理论中“治未病”的思想,老年人适宜以食物滋养,易于吸收,促进脾胃运化,进而有助于补益气血和肾元。而老年人以食疗为主的另一个缘由,即老人脾胃虚弱,须温和之品,而食物相对药物而言药性要弱一点,不至药性太过而反伤及老人身体。如同样要补益老人体质的虚损,牛奶、猪肚等比起人参、黄芪、肉苁蓉等补益气血之品,没那么温燥,且便于吸收。陈直以食疗为主的老年养生思想是有理论基础和源流可循的,其所著《养老奉亲书》中的食疗理论和医方也不是首次提出。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关于食疗的记载,并产生了“药食同源”的理论。陈直的食疗养生思想可能源自唐代孙思邈,如《千金翼方》载“养老食疗第四”提出的“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此外孟诜还与张鼎共同编撰了《食疗本草》,这是其食物功效研究的借鉴与参考。关于对老年养生的关注,孙思邈先于陈直。如其所言:“缅寻圣人之意,本为老人设方。”[4]《养老奉亲书》之所以能传抄收录流传至今,除因其注重以孝养亲外,主要还是因其养生的目的在于关爱老年人之生命,期以保全老年人能尽终天年,是以重视生命为主,而不似其他养生之书,或以草药、丹药为主,或以针灸、行气导引为主,而是以调摄饮食的食疗为主,这和当时许多意在修炼成仙而长生不老的养生医书是大为不同的。这一点也类似于孙思邈“重生”的养生理念,如其言“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5]。当然相对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只是概括论述关于注重饮食调理的老年养生理论而言,陈直以四时调摄饮食的老年食疗理论更为详尽细致,更符合中医“三因制宜”的原则,有助于子女在养护老人时或老人自身调养时顺应自然,及时调整来应对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道德礼法指导的老年精神情志养生思想

  陈直不仅重视食疗养生,还重视精神情志养生,并以道德礼法来引导子女应如何奉养老人。自古中国的礼法道德就要求人们要“报本反始”,使老有所养,这样才能“曾元而下,家庆一堂”,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又如《诗经•大雅》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指出若子孙后辈的孝心不竭断,则上天就会使孝顺的子孙福泽绵长。可见在古代十分推崇和鼓励“老老亲亲之念”。然古代措词时,“孝”常搭配着“顺”,即要顺从老人,可见以物质孝养老人是不够的,还要从精神上顺遂老人的心愿,注重以仁爱之心关爱老人。相对于其他中医养生著作,《寿亲养老新书》更注重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关爱。在论及“四时养老”篇中提到不同季节老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及应对方法,还专篇论述“眉寿之人”的心理变化,如其“性气嗜好”篇提出的两点建议:其一,针对年老之人“性气不定,只如小儿”的特点,在照顾老人时要“承顺颜色、遂其所欲”;其二,针对“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建议以嗜好喜之,自以为乐。中医养生本就重视调养心神,认为心情舒畅、精神内守为宜。《寿亲养老新书》不仅具体描述了老人的心理变化,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对老年人的护养需细致入微、面面俱到。此外还提出即使要对老人“承顺颜色”也要加以劝告、晓以利害,既要遂老人喜好,也要提醒老人注意节制。如“夏时摄养”篇中说到老年人脾胃虚弱,不宜贪凉,更需“饮食温软”,所以当老人“思食之物”时,建议“但随意与之,才食之际,以方便之言解之,往往知味便休,不逆其意,自无所损。”

论析老年养生思想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