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探析

时间:2020-08-07 11:32:28 医药学 我要投稿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探析

  着中医进步与成熟的中药工业的发展,使中药制剂得到迅速发展,那么,如何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浅析?

  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反应是人们普遍的观点,因此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经常被忽视,随着药物使用的增多,中药制剂不良反应逐渐突显,合理用药且加强监测十分关键[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取的经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60份监测报告,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经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60份监测报告,其中男性70例,女性90例,年龄18~83岁,平均(39.20±10.50)岁,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最长时间为2个月,最短为1h,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排除其他药物的干扰。

  1.2方法 对经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60份监测报告进行分析、统计,统计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中药制剂的类型与给药途径等,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中药制剂的类型与给药途径和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关系。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中药制剂的类型与给药途径。

  2 结果

  2.1不良反应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经分析,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存在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集中于大于51岁的人群,且51~60岁占17.50%(28/160),61岁以上占44.38%(71/160),见表1。

  2.2不良反应药物剂型的'情况

  经分析,中药制剂使用以后致使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药物剂型主要是口服制剂、外用膏剂(15.63%)与注射剂(57.50%),见表2。

  2.3不良反应给药途径的情况

  经分析,中药制剂使用以后致使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主要的给药途径是局部外用(25%)与静脉给药(59.38%),见表3。

  3 讨论

  随着中医进步与成熟的中药工业的发展,使中药制剂得到迅速发展,中成药品的种类繁多,且剂型丰富,但因中药制剂的原材料、辅料与工艺等的特殊性与制药企业的不均衡发展,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与水平,使患者使用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2]。通过研究得到不良反应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统计与分析后,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存在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集中于>51岁的人群,可能因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发生逐渐衰弱,且生理功能不断减退,对药物承受能力与依从性较差,从而使中药制剂使用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升高[3]。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下降,使药物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下降,加之其多伴有合并症,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对某些强烈刺激药物具有强烈的反应,不易缓解,将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年轻患者的身体正处在旺盛时期,其免疫力与抵抗力强,且对药物吸收与排泄的功能好,所以不易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4]。同时,合并用药因PH值、化学成分等的变化可增加药物的微粒数,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老年人因经常患有多种疾病,会合并使用各类药物,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增加。

  中药制剂使用以后致使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药物剂型主要是口服制剂、外用膏剂(15.63%)与注射剂(57.50%),可能因为注射剂使用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稀释液,易因用药溶度过多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应减少使用注射剂,若需用输液剂的时候,选择较精密的输液器,以使不良反应发生减少;此外,中药制剂中的注射剂多是复方类制剂,包含的有效成分较复杂,其中鞣质、动植物的蛋白等物质易引发变态类反应,且微粒含量较多,使患者体内的代谢无法正常运行,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同时,有些注射剂中的成分尚不明确,存在一些不了解药物安全性的成分,且注射剂提取工艺较简单,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在注入人体后,可能产生毒性物质,引起毒副反应;注射剂过快的滴注速度与过大用量均会使液体进入人体一瞬间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因此在使用中药制剂的注射剂剂型时,需提高注射剂有效性与安全性,并对其中的成分予以明确,把握好注射剂的溶度、用量与滴注时的速度。中药制剂使用以后致使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主要的给药途径是局部外用(25%)与静脉给药(59.38%),可能与人们生病时习惯输液打针密切相关,予以静脉给药时,药品直接入患者的血液内,未发挥肝脏的首过类效应,使其作用强烈,且血液溶度高,将对机体造成较大地刺激,与此同时药物PH、渗透压、内毒素与微粒等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5]。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使用以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因此应对其进行严密监测,使防范意识提高,做到合理、安全用药,并加强老年人用药方面的指导,以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