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思想政治课中的和谐关系论文

时间:2020-08-22 11:37:31 政治 我要投稿

浅谈构建思想政治课中的和谐关系论文

  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主题词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词所发挥出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更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所追求的和必须做到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如何构建思想政治课中的和谐,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浅谈构建思想政治课中的和谐关系论文

  第一,德与智的和谐,即育心与育智的和谐。育心,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内容和角度,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育智,即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也是所有学科所能体现的一般规律。对学生的智育教育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共同关注的重点,可以说把前辈们总结和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下一代,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交给他们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德育中,学科德育渗透的课程比较明显的是语文、历史、政治,最明显的是政治课。但是德育与智育的和谐不是二者生硬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智育并不单单归结为积累知识。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智力的需要,培养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可见智育中包含着兼施德育的功能。但是我们平时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思想政治课应该回归生活,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求,把教材的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切实感受到学习理论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第二,师与生的和谐。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和谐。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决定教学质量。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地、复杂的内化过程,是学生主体行为的结果,但教师的主导将对这种“内化”起到示范、启发、引领的作用,并有可能影响“内化”的结果,只有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确保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大效益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的和谐。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因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各种情感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所以我们应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而不应把学生仅仅看作抽象的受教育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获得学生的认同和配合的基础上,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利斯基曾经说过:当孩子们与老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学习、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

  第三,问与答的和谐,即问题与思考的和谐。教学过程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莫过于课堂上问题的设置。真正的政治课必须是学生思考着的政治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体会教材的理论观点,使书本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认同。所以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轴。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部分经常出现问题过于简单,几乎不需要学生思考,还有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例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这些问法起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还有一些问题也有思考性,但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一下子使学生丧失思考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须接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时,个体才会以愉快的心态去接受;一旦超过限度,人们的心情会变得烦躁不安,思维会发生紊乱。所以问题的设置要讲究技巧性和启发性,具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问题的设置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找到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总之,对于思想政治课中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我们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实践,只有在切实体验中才能真正摸索并逐步体现和谐的真谛。

【浅谈构建思想政治课中的和谐关系论文】相关文章:

1.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策略论文

2.浅谈对话哲学对超声影像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启示论文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教育理论论文

4.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5.浅谈思想政治课综合复习论文

6.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论文

7.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构建策略

8.和谐医患关系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