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时间:2024-03-21 14:36:06 哲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篇1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是对经与权生动鲜活的诠释。本文从个体的人伦道德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方法论层面对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阐发。

  关键词:权变;个体;社会;方法论

  孔子的一生处事为人则处处体现"权"。但在《论语》中仅三处提到"权",如:"子罕"篇"未可与权";"微子"篇"废中权";"尧曰"篇"谨权量"。《(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在《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中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一道同他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一道同他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后来被引申为灵活变通,借指在面对具体境遇中的道德冲突时,行为主体在选择道德行为时的权衡变通。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重礼,推崇仁政,"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孔子的权变思想突出一个"变"字,不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乱变,而是以礼为前提的。我们可以说,权变是实现礼的手段,是具体的措施方法,礼是根本原则,二者相比较,权变则是围绕礼而进行的。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道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灵活性,在表面上看,似乎是违反原则,但实质上正是与原则性相合。"可以说"权变"是一种度时势,审轻重,而不失其节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它也是一种更高智慧的彰显。

  孔子承继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以宗法血缘为切人点,发掘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的根据-仁,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仁学思想。在孔子看来,正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性才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据--仁。孔子思想中的"权"的概念,是"仁礼"结合的理想人格实现途径。具体说来,孔子的权变思想主要可从个体对人伦关系的把握来认识。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孝亲是个人实现"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来,"孝"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今之孝者,皆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人区别于动物在于"孝",而"孝"不仅是"养",更在于"敬","敬"就要求"礼"的规范。"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子路》)孔子看来,孝道和恕道有所冲突或矛盾时,应以孝为上。

  父子相包庇隐瞒真情,虽不诚实但符合亲亲原则,这即是"权"的意思。

  在君臣关系上,孔子的原则是尊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孔子反对愚忠,如:"人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他主张君臣关系的处理根据客观条件,权衡利弊做出不同的选择,反对无谓的'牺牲。

  《(八佾》)孟子曾评价孔子:"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任而任,孔子也。"《(孟子·万章下》)在孔子看来,君上若不是明君,是不能侍奉的。这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孔子在审时度势时的弹性。

  朋友关系是儒家人伦关系中较为平等的一种伦理关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主张朋友关系的处理要遵守信用原则,但守信并非不分曲直,而是以"义"为基础。如机械地遵循"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在孔子看来,不过是"硁硁然小人哉"。

  (同上)以我们今天看来,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可孔子为什么还说这样的人是小人之类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只管一味践行自己诺言,并不能够真正懂得明辨非。"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好心的规劝也要适度,否则将会招致反感而自取其辱。这既是一个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权的问题,如何把握确定这个度,也必须由权变来解决。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也就是说,在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的过程中,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猜度,不毫无变通,不拘泥固执,不主观武断。孔子把权变作为通向个人品德之最高境界--中庸的必经途径,对于现代人们的个体修养与发展无不令人深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维护传统并不把传统凝固化。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根据本国的现实基础对传统进行损益革新,以期通权达变而形成新兴的统一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孔子的权变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倡导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例子。例如: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是权变思想在现代的精彩运用。

  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在人才任用方面,孔子认为应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即是说,一个人在人性与大的德行方面保持着善,不逾越道德界限,日常生活中小的方面有些问题便没什么大碍。在对人才的功过评价方面,孔子对管仲,曾有过批评,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八佾》)但在管仲是否仁德的问题上,孔子认为应主要看他辅佐齐桓公建立丰功伟绩的而不是求全责备。孔子为我们提供了合乎逻辑顺乎人性的用人准则与评价标准,其中"权"的运用达到极致。

  我国著名学者孙绵涛先生曾提出用人标准是"德重主流,才重一技",这实质上是孔子的用人标准的现代版。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相传门徒有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孔子对弟子没有门第、职业以及地域的区分,人人他都教育。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伯武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对于四个人的提问,孔子分别给予不同的回答。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方式都要避免遵循一个固定模式,做到因材施教,灵活权变。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我国现代的教育改革仍不失为最好的典范。

  孔子的"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权"实际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而矛盾的特殊性又包括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情况。因此"权"本身还意味着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这一点从前面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体现出来。可以说,"权"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现了在两难与多难价值冲突中根据仁义标准来进行价值优先判断,权衡其善恶、福祸、利害、轻重、缓急与得失,从而决定是否行权。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方法、策略,而不是用原则来生搬硬套的现实生活。由是可知,儒家的经权问题既是一个关注普遍性与针对特殊性的问题,又是一个遵守道德原则性与掌握灵活性的问题。因此,现代的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在与时俱进中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与原则,才能在求变、创新中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连龙.论孔子与"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篇2

  自秦汉以降,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人类,无不受到孔子的影响,被世人称赞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孔子对于教育的主张,是大众教育,有教无类,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孔子一生对教育付出的心血最多,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所以中华民族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

  那么,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或教师,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这就是说,孔子不但在当时是一位伟大的圣人,而且孔子的思想永远与时俱进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在教育理念上,孔子重视“有教无类”,这与当前教育重视“教育公平”不谋而合;孔子重视“因材施教”,这与当前教育方法重视“个性差异”殊途同归。孔子的教育思想固然历久弥新,但孔子的师道精神尤其值得学习,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论语·为政》)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一生对学生一律接纳,乐于施教,故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对于所有的学生都能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使之“成德达材”。孔子这种“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充斥于社会之中,这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教师理想信念迷失,教书育人观念淡薄,教学工作懈怠,师生关系扭曲,学风浮躁,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造成了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加强教师修养,重塑教师社会形象?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此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流传至今。那么,何谓“师道”精神?从字义来看,古代所谓的“师道”可以说是做教师的道理。朱熹在解释“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说“道犹路也。”又说:“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因此,所谓师道,就是教师应走的道路,或者是教师当行的道理。换成现在的说法,师道可以被解释为“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道传统,教师受到尊崇,不仅仅因为他在传道,而且还在于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的表率,是国家兴衰的标志。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礼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所以,在传统的观念中为人师表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其为人处世,也应是学生的表率。这就是自古以来有“天地君亲师”传统师道观念的根本理由。今天要重振师道精神,首先在于唤起教师的这种认知与实践。

  教师所处时代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在弘扬传统的师道精神时,要立足现实,坚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德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等问题,这就要做到:第一,经济上,教师应认识到教师乃是“清高并清贫”的工作,不能过多地追求经济上的富有,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提升。第二,权利上,教师应善用教育的权威,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坚持爱心办教育,享受“精神报酬”,追求“万世名”。第三,知识上,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耕耘者、传播者,要与时俱进,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能力。第四,道德上,教师应是道德规范的表率者,躬行实践,在道德式微中,要洁身自好,永远“松柏后凋,鸡鸣不已”。第五,艺术上,教师应重视自身之美,包括内在美与外在美;改善环境之美,包括美化家庭与校园;创造人生之美,达到自然、和谐与宁静的目标。

  作为教育者应认识到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所树立的师道风范,并作为个人精神修养的准则,以促进中国师道精神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师生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在传统社会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基于“敬”和“爱”的基本原则,这是有机和谐的关系。孔子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因此,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这足以证明孔子师生关系深厚,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师生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令人担忧。这种关系的变化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例如:第一,班级教学人数众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易深入。第二,师生关系通过制度的安排———入学制度、分班、上课、测验等完全标准化。第三,知识来源的多元化,例如书报、杂志、互联网等减弱了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第四,教师人数众多,其素质难免良莠不齐。第五,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致使教师社会影响力减弱,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生了扭曲或变味。

  我们知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并非只有师生关系,其他,如父母与子女,上级与下级,也可能存在着“代沟”的现象,但作为教师,“他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因此,每位教师必须为校园伦理文化的重建,负起全部的责任,为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搭起沟通“桥梁”。

  那么,如何重建校园伦理文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在重建校园伦理文化时应坚持以下教育理念:第一,教育对象是“人”,这就要求“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样,使他作为其中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存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思想者,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第二,教育的方法是“引导”,孔子曾言:“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今天的学生教育尤其应注重身教,讲求教学方法,使学生心悦诚服,乐于受教。第三,教育的原则是“尊重”。“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根据它的词根看,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皆有值得尊重的人格,为人师者,不宜滥用批评,更不应加以挫伤,鼓励重于责备,引导胜于阻止,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第四,教育态度应是“民主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多做批判性思考。生活辅导上,教师应处处为学生着想,考虑学生的观点和心理需要,尤其要能以富于人情味的关怀和帮助代替大道理的说教与责难。第五,教育的目标是“长久的”,教育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现实的不满足的超越精神以及主动适应未来的能力和品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追求未来生活,进而向更高的生存状态跃迁,使他们“不仅过着快乐的今天,而且为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可爱的,今天的校园伦理文化是可贵的,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和谐师生关系,重建校园伦理以充分发挥教育爱的作用。

  一般而言,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三:一是传播、保存和创造社会文化;二是塑造个人选择与社会化角色;三是整合国家社会的机能组织。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自然也应积极地扮演这些角色。要正视、赋予与扩大这些教师的社会责任,正是重振师道精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教师是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里所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教师常担任先知先觉的角色,其社会责任也较一般人重。因此,一位教师工作的成败,小者则是误人子弟,影响学生个人的前途与发展;大者则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以及逐渐形成未来社会的理想、制度和规范,有时可以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换言之,教师是精神国防,其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然而,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声望也不如许多行业。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自然也不会受到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等而下之的选择。不过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自重自信,以教育家自我期许,从自重自信出发,以赢得他人的敬重,这样才会有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深深觉得现代教师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应包括下列几点:第一,在班级中教师有三种任务:一是照顾者的角色,注意学生身心的安全与健康;二是选择者角色,审慎、公正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业;三是社会化角色,培养学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第二,在学校中,应积极参与学校的规划、决策,还要协调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第三,在教育方法上,应重视研究与发展,提升教育境界,塑造个人教育魅力。第四,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教师应关心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并使教育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陈昌浩,沈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论孔子的仁与礼论文04-21

孔子的政治思想论文06-01

孔子政治思想的论文05-29

论思想_议论文作文02-15

论卢梭的哲学理论及其对于教育思想的影响论文03-31

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04-27

论英国绅士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论文06-04

“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08-04

浅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通用11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