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生存哲学”小论文

时间:2020-09-03 19:30:50 哲学 我要投稿

教师的“职业生存哲学”小论文

  中央素质教育调查组提供的调查显示,应试压力是当前教师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压力。有50%的小学教师和51.3%的中学教师认为,“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教师超负荷工作,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个人的利益密切联系,导致教师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避免可能产生的风险。教师的工作、心理压力加大,导致教师群体存在着阶段性的、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学习效果乃至学生未来的发展。可以说,当下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是空前的。

教师的“职业生存哲学”小论文

  我们总是喜欢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显效这两个层面来考察教育,评价素质教育,但最需要关注却关心最少的却是教师群体的成长与生存状态。为了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以正确的职业生存哲学来引领教师。

  一、奉行“沙漏哲学”,教育事务一件一件地慢慢完成

  我们的教师总是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情:备不完的教案(要精益求精,多次备课)、上不完的课(晨读是课,午休也是课,放学后培优补差还是课)、改不完的作业(课内课外加补充)、补不完的漏洞(以前落下的,当下生成的)。教学计划中的任务总是很多,可每天实际可执行的毕竟有限。因此,有责任感的教师普遍有一种焦躁心理。这种教学焦虑与对学生的牵挂交集起来,总会有拖垮自己的一天。不是吗,教师被越来越多的来自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所困扰,压力让我们睡眠紊乱、记忆力衰退、情绪偏激……健康每况愈下。为了避免这种“巨峰压垮式”生存悲剧的发生,我们必须学会“沙漏哲学”。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粒,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这个沙漏,谁都没办法让很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做,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被击垮,不是身体上的毛病,而是我们心理的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调节情绪,须一张一弛:“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心急,势必揠苗助长,自己精力透支,心力交瘁。教学事务一下子全部涌过来,我们的生命沙漏就会被堵塞而有胀裂的危险。教育生活,也是过满则溢,“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我们只有两只手,并非两万只手,既然不能把所有的事情一次解决,那么又何必为那么多事情而烦恼呢?不能及时改变的事,你再怎么担心、忧虑,也只是空想而已,事情并不能马上解决。因此,在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有必要奉行一种“沙漏哲学”以保护自我。即使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如成千上万的沙粒涌到面前,我们也要沉着应对。我们要反复告诫自己:“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项工作。”当我们感到快要崩溃的时候,就要尽快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再急于求成,不再指望一步到位。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无法真正做到人为规划的。真正的教育历来是一种慢的艺术,心急不得。教育教学上的事务,一件一件慢慢来,像沙漏正常漏沙那样,这并非不负责任。我们可以做的便是调节好自己的心灵旋钮,把心灵沙漏的漏口由最大调至适中的位置,从容地应对各种繁杂的教育事务。一个差生一个差生地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天只去解决一天所能解决的问题,一次只做一次所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大的任务分解成许多的小任务,然后一次一桩,一次一件,一个一个按部就班地去完成。

  二、遵循“海纳哲学”,教学能量一天一天地自觉蓄积

  如果我们总是即时备课,所有的备课都是零起步,那么要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臻于完美,你就只能疲于奔命。因为,你要对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解读,你要选用匹配的教学方法,进行最优化的设计,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仅仅是直接准备具体的一个课题,或者说现场准备,就只需要一个小时,甚至15分钟。这样,我们也就不会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了。

  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一生来备课,“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这种“准备式”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授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持之以恒地“海量”阅读与所教授学科的相关学术著作,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从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里只是“沧海一粟”。当我们经过几年的知识蓄积,自己所储备的学科知识与要教给学生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的时候,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教科书的背景知识越深厚,教育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更能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有了源源不断补给的“大海”,要滋润一小方田地不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吗?正所谓“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淡泊宁静的心态来对待专业学习,进行系统地长线阅读。

  要确保专业成长的质效与健康,书的营养就要均衡、全面,而且要与自己的风格、思想、实践达成最佳相似匹配。书目组合可以是“当下实践类+前沿展望类”;也可以是“专业理论类+域外驳杂类”;还可以是“科学风格类+文学风格类”,最可贵的是坚持。我们所要牢记的便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书放在举手可得的地方,时时汇聚思想的水滴。为了争取更多的读书时间,我们还可以尝试依据学生的课表给自己排阅读课表,每天坚持和学生同步晨读,循序渐进地启动“阅读长跑”。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存状态。为了使自己的阅读准备更有效,我们可以推行“联想式阅读”。也就是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展开学科联想,思考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教科书上的哪些内容存在关联,以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链接使用,或者怎么有助于加深对教材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三、运用“淘金哲学”,每天遴选并达成一个最重要的工作项目

  我们每个人都是“忙人”。但我们忙了许多小事,回头却痛心疾首地发现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总是因忙乱而无暇顾及,一拖再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似乎也有些许清醒,我们每天忙碌的那些事情真的件件有价值吗?我们深陷其中,为何难以自拔,身不由己地在惯性中甩成了无奈的卫星?

  我们如何摆脱惯性去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呢?艾维·利的筛选排序策略对我们走出“枝大本小,不胜春风”、“忙轻置重,自转无力”的困境也许是个良方。美国伯利横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益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艾维·利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你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舒瓦普用了5分钟写完。艾维·利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这又花了5分钟。艾维·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至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艾维·利最后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刚才看见了,只用10分钟时间——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一个月后,查理斯·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人们普遍认为,艾维·利的“十分钟排序筛选”方法功不可没。的确,人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为一个常数,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筛选,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虽说不一定能够成功,但至少可以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把能力发挥到极致。

  今天的世界是善于思考、精于策划的人的世界,惟有那些做事讲秩序、求条理、分轻重、辨价值的人,才会成功;而那些头脑关机,做事杂乱无章、不分轻重缓急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古人说:“不减求增,桎梏此生: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这不也在提醒我们该经常做做减法吗?为了自我的优化成长,我们应该采用艾维·利排序筛选法,大力演奏“十分钟序曲”,为“专业生活”做减法。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一种“淘金哲学”——“精简哲学”或者“减法哲学”。每天早晨,我们都有必要花上十分钟,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写下来,理一理纷乱,分一分主次,思一思取舍,清洗芜杂,割除庸时。从而将备课、辅导、读书、写作、课题研究、课改实验等重要的方面凸显出来,并按照其对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程度标上序号。最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项认真地去完成。然后第二件、第三件……对于排号偏后类似于应酬、校外授课、编织关系这些事情都可减掉。如此,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单纯些,再单纯些,以确保自己始终能瞄准自己教学实践的主战场、教育研究的主课题、专业成熟的主路径去努力,在有效清醒的自我调控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成长事务上,并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为了学生的完美发展,我们应该采用艾维·利排序筛选法,大力演奏“十分钟序曲”,为“全人生活”排座次。

  每天早上,我们应该花上几分钟和学生一起商量一下,当日班级重要的事务有哪些,有哪些具有成长旨趣的活动值得开展;再指导学生花几分钟想一想,当天需要坚守的有哪些品德,需要改正的有哪些习惯,需要强化的有哪些功课,需要思辨的有哪些问题,需要阅读的有哪些文章,需要写作的有哪些题目……一一排列出来,按照重要程度排出序号,完成好班级一天生活、学生一天生活的最优化自主设计。

  四、享用“余裕哲学”,每天总有一个游戏精神的自由时段

  “余裕”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无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它与“绰绰然”连在一起,形容做任何事情,想任何问题,都在心理上有相当大的可供自由支配的余地。可当下的教师越来越被学校周密的规划所控制,甚至暴力式地精细到教师每天生活的分分秒秒,从而使教师的人生越来越陷入严肃与掌控的深渊,人生的余裕似乎已被完全驱逐。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许多管理者还把这种对教师工作的高密度安排视为合理安排,当成“有效管理”。但他们忘了,在“不留余地”这种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要被挤小的。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这花固然是这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当我们的学校管理让绝大多数教师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抱有了不留余地之心时,他们的心理健康恐怕就让人忧心忡忡了。我们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有不懈的创造力,就必须拥有余裕的人生情态。校园生活、学习生活大都是快节奏的,大多处在他者的掌控之下,如此情境,教师是极容易丢失自我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突围,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将人生的心理画面切换到余裕状态。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在清洗心空上向陶渊明学习,只要“心远”必会“地自偏”,尽管“结庐在人境”,也会“无车马喧”。人人亦可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余裕心境,享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余裕感;在亲近自然中向莫泊桑学习,每天清晨他再忙碌也要挤出时间去登山看日出。他的成功启示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便是孵化余裕心境的旅程。大自然是最好的清新剂、静心丸。“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些不正是沉浸自然、浑然忘我后的余裕心境的自然流露吗?在劳逸结合上向老舍学习,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调节”。写作和养花的交替轮回,自然有益身心,滋养余裕;在从容拥抱经典上向肖川学习,一次次投入地展开余裕的阅读姿态。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与书的交流中,飘浮动荡的心灵趋归平静,守住一份难得的纯净。我们还要在享受音画艺术中平缓心境,尤其是在舒缓高雅的音乐里,我们便可很快进入余裕的心境,在繁杂与喧闹中也可拥有心灵的余裕。

  的确,人总是在绿色的余裕中成长的,这种既具有哲学意味又具有美学意味的人生境况,能使我们多一些审美的情趣,多一些自由的想象,多一些浪漫的希冀,多一些潇洒的徜徉。

  五、坚守“孤独哲学”,每天都要练一回自我观心的澄静之功

  如果澄静就是彻底地与世隔绝,那么我们的教育生涯将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任何天才都不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然而,在我们整日地忙碌中,连一点保持自我、积极反思的沉静空间都不存在的话,那又将怎样呢?受制于集体的挤压,“自我”只能成为“侏儒”。没有了自我发展的绿色沉静必定是一种悲剧,教师专业成长的悲剧。

  我一直相信,教育教学,是个内在的事业,需要内在的神韵与智慧;需要我们在冷静的沉思中、客观的审视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清场、自我调整。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教育生活以更多的不确定性,于是我们时常要拐弯,要爬坡,甚至还要回头。需要我们每日都要有相当的时间,能够保持内心的澄静——宁静的思考与追问,本我的寻觅与探究。思想者都处于一种澄静的生命状态。没有澄静相伴的人生是浅薄的。因为没有澄静便没有灵敏与沉潜,细腻与超越。自己的路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走。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我们只是朦胧地找到了大体的方向而已。对于自己,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可复制的`孩子来说,我们无法克隆别人的课堂经营策略来应对一切。我们需要梳理本我的个别化问题,我们需要沉思,在沉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自己去澄静地思索,本我地探索,才会找到最佳的相似匹配的方案,才可能调试出最佳的教学路径,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显然,练出一种不为世事所扰的陶渊明式的“澄静之功”是我们的应然选择。我们应该崇尚一种“绿色澄静”——在教师团队全面合作的基础上,自觉追寻用于守望自我的宁静的人生境界,苦心创设用于搜索自我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它指向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对个人专业成熟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有所追求的教师来说,应该有正确的澄静观:去除浮躁与忙碌,去除从众与功利,悦纳积极的孤独;守住澄静,感恩澄静,持续澄静,适时澄静。我们只有清心寡欲,守望自我,不为世俗所染,才能够更多地集中精力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上,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事业。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拥有一份澄静的淡泊情怀,才能为教育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时刻把关心人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一种追求。澄静让我们活得更为澄明、更为厚实、更为精致、更为本我。我们的每位教师应该学会忍受,乃至学会享受澄静,习惯澄静,创造“澄明宁静”的完美生活。我们应该清淡生活,简约生活,给心灵留白,给心灵放假。如此,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进行最精细的扫描,才能做最细腻的打磨。

  教育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粗糙,我们要想想前进的正确方向,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和更好的设计。不要认为整天地忙碌就是敬业,你马不停蹄地往前冲,就会成为堂·吉诃德式的可笑而可悲的人物。该是清空我们生活的时候了。让我们少一些舞台上的表演,不要成为所谓讲座、竞赛永远的主角和耀眼的明星;不要成为万金油,好像什么事都离不开你似的。一个人的绿色生存需要恬静。为了有咀嚼生活的机会、精致生活的机会,为了不让心灵窒息,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段空白,一段澄静。

  写作使人沉思。我们的澄静之旅应该是写作的长征路。每天都要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一辈子的习惯。夜深人静,冬雪纷飞,我们在灯下敲击键盘,撰写论文,是孤独的,但更是快乐的。忍住澄静的“甜”,我们与自己倾心交谈,澄静就在润物细无声中醇厚了我们教育思想的浓度,提升了我们教学生命的高度。对关键的教学事件加以定格,我们存储了发展的能源;对于成功的案例加以提升,我们丰盈了实践的智慧;对于教学的失误加以剖析,我们发现了崭新的路径。如此,我们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专业发展境界。有了今天的反思与梳理,明天我们就能跑得更快,跑得更轻松。

  我们应该暂忘校园,暂忘教务,喧嚷中求澄静。校园是纷繁热闹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事务也是操心不完的。我们要学会闹中取静。在静观默察、忘乎周遭中寻找自我。行走于校园,我们可以适时地保持沉思的状态,保持个人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理性边界;实现一种有益的隔离,把自己的心灵和思绪安置在远离喧嚣的地方,让宁静过滤繁杂,让思索诞生真理。我们有了固定的静心独处、自我审视的时间,心路才不会被迷雾遮住。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生命的警觉。机械地工作,常常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麻木与沉醉,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智慧浓度与艺术含量。所以,工作的每一天,我们都要有一段时间从喧闹与繁杂中逃离,跳出“庐山”、跃上“高层”,去审视我们的工作: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行进路线?我的教育个性有没有流失?有没有陷入机械惯性式的死板运作的怪圈?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身上确有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明敏地清点课堂、透彻地盘点自我,不至于在忙忙碌碌、昏昏沉沉中崩溃。

【教师的“职业生存哲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1.生存教育哲学问题分析论文

2.生活中哲学小论文

3.关于哲学性的哲学教育论文

4.哲学的意义论文

5.佛教的哲学论文

6.整体性教师教育哲学论文

7.浅析我国管理哲学的哲学思考论文

8.高中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