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化分析

时间:2020-08-01 15:34:45 哲学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化分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论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化?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留给人类社会一套伟大的政治理论体系,此理论对社会的历史性,现在与未来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阶级斗争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将推动社会主义政治进程,最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应用并在理论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政治经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1],其理论体系对全球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态势,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上世纪初期由梁启超[2]首次将马克思引入中国,朱执信[3]第一次介绍《共产党宣言》概要并翻译部分章节,从而为民主革命提供重要的思想纲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长期的发展完善,探索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从历史、现在和将来的角度评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政治观,为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结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服务。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分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称为历史唯物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也称政治经济学;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也称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连接起来。唯物历史史观:“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 。《资本论》也是首尾一贯的根据“在今日社会组织下的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被放在不得不仇视、不得不冲突的关系上”的思想立论。通过最后的阶级竞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二、历史唯物论

  唯物历史观,不是马克思首创的。自孔道西想把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发现一普遍的力,把那变幻无极的历史现象,一以贯之,以此开了唯物历史观的前绪[4]。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阶级将人分为掠夺他人和被人掠夺,这两类对立阶级在不同时代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阶级自省是产生阶级斗争的前提条件,阶级竞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体系中,阶级斗争并不是贯穿历史、现在与未来,而是历史唯物的一个应用。

  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两大要点:剩余价值和资本流动。劳动力是能够增值的资本,资本家通过攫取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解析,资本家增大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一、尽力延长工作时间,以求增加余工时间的数目;二、尽力缩短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费的时间。此种缩短,是可以由生产组织的完全或由生活费的减少来实现的。生活费减少,常为由协同合作)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价值在交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价值通过生产时间来衡量,与“价值论”最有关系的是“平均利润论”,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力生产的价值中除去他的必要生活费所剩余的价值。剩余价值与资本有着直接的关系,资本有自存和增值两种用途,自存的资本为不变资本,可增值的资本为可变资本,资本的增值途径仅有通过劳动力。马克思经济学依据利息普遍率说来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主张只有可变资本才能用于收回本来价值以外生产余值,剩余价值率常依可变资本的多少为正比例。

  四、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深入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与规律,从而让马克思将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源动力,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将在长时间进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无产阶级最后将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政权;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最后顺利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主义进程的源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完美结合形成的政治产物,经过长期的总结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废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强化了实事求是的本土化态度,将中国的不同阶段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加适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需要。实践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成功的指导中国民主革命与现在化经济建设。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将在中国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并依据中国经济建设来完善理论,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丛书

  [2]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1902.09

  [3]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1905.11

  [4]孔道西,人类精神进步的史景撮要,1793

【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化分析】相关文章:

1.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3.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研究

4.分析西方哲学意象观的历史演进

5.浅析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论文

6.关于杜邦体系财务分析的探究与分析论文

7.关于博客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分析论文

8.服务营销策略分析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