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的整合的论文

时间:2020-10-20 12:42:37 教育学 我要投稿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的整合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整合 高中新课程改革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的整合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做到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落实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份,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孕育着广袤深邃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课文中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对学生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更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使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只有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作为具有个性生命的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进行思想情感的陶冶,体察现实生活,探索心灵世界中无穷脉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背景分析

  1.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标提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往往是:工具性第一,升学率第一,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所挤压,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烦琐的语言分析训练,忽视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使语文教学沉闷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耗时费力,效益低下,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其不利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教师要跳出研究高考的狭小圈子,抓住语文学科最能打动人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整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领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教育,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个性发展,生命发展,通过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会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和探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我们日常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就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具体的运用和实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听”和“读”是对信息的吸收和积累,“说”和“写”是感受领悟后的表达。

  3.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引申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对人的培养。现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精神世界的空虚、责任感的缺乏和主体意识不强等现状:有的缺乏对亲情、友情的理解,缺乏感恩之心;有的沉迷于网络,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与回报;有的缺乏理想,人生没有目标,学习缺少动力。而语文教材中的典范文章、优秀作品都以准确的语言、恰当的写法表现出积极深刻的'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写作方法的素质实践中,既理解了深刻的内容,丰富了语文知识,又培养了语文素养,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对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转及人文精神在学生精神生活中的迁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具体实施

  1.明确整合目标:坚持文道统一原则进行语文教学

  文,指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方法;道,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是一切典范文章、优秀作品的共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高中新课程改革不再仅仅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文化鉴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文言文选文是历代的名家名作,具有典范性。现代文语言文字规范,内容健康,题材风格多样,涉及到人生、文化、自然、科学诸多领域。例如,读屈原的作品,要让学生牢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移,坚持理想;读杜甫的诗句,要让学生懂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曹禺的戏剧《雷雨》,要让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读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要让学生批判葛朗台的“为金钱而活”的人生观,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爱与付出……总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思想的触动,久而久之,便积累成为个人的精神资源,高尚人格的物质基础。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

  2.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构建新型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长处,激发兴趣,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审美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建立开放性学习的语文教材和教学的新体系,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培养整体语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既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倡导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先让学生走进文本,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逐渐形成,教师要充分利用青春期学生正在逐步形成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建构。例如通过诗歌的阅读学习,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中,感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大胆想象与夸张;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律中,咀嚼“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忧民;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

  迈与奔放;从慢词第一人柳永的婉约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空灵与朦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突破教学重点: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

  根据“mi理论”(muti-inteligence)-多重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能力构成,它包括语言能力、数量能力、空间音乐、运动能力、自知能力、交际能力),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以增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潜力;同时,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懂得语文的内涵与真谛,这就要求老师熟知新课标在每一个板块对学生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为基点,以学生为对象,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语脉流畅,气韵酣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要动辄用所谓的参考答案、权威解读来束缚学生的手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观察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阅读《项链》、《守财奴》等经典名篇,?除了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技巧等要素,还可对小说进行再创造阅读,如把改写、缩写,还可创作并改编成课本剧,强化对小说的形象化理解。改编小说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学创作的过程,排练和演出是学生自主学习、享受快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霍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

  [3]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4]时雁行《怎样文道统一地进行语文教学》.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的整合的论文】相关文章:

1.传媒管理学建构的整合与实践原则论文

2.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学论文

3.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4.我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的政治课论文

5.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探究论文

6.新课程革新下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7.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方法的改革与完善论文

8.高中的政治素质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