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工作的价值论文

时间:2020-08-01 11:32:20 教育学 我要投稿

论儒家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工作的价值论文

  摘要:中国儒家伦理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资源。在德育目标上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在德育方法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这些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对今天德育工作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转型期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构建应继承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在德育目标上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论儒家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工作的价值论文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德育工作;现代价值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明显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脱离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不注意利用传统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功利主义色彩较浓,缺乏超越精神的成分,其结果造成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认识和思考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吸收和借鉴其思想精华,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对于转型期增强我国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智慧

  自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以来,德育在儒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就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德育观,它支配中国的教育长达两千多年,铸造了一种以儒家政治理想、伦理道德观念为核心的中国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儒家德育思想的德育目的、任务和以“纲常”为核心的德育内容等,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社会基础。但是,儒家在长期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德育理念、德育方法至今奕奕生辉。

  (一)在德育目标上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

  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来,能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就是圣人。但是,“圣人”的标准远非常人所能企及,而“君子”却是人人都可追求的一种品格。“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是修己,第二是安人。君子人格的最终完善就是通过修己而治人。与“圣人”、“君子”相应的是“仁”。“仁”是主观的理想人格规范,它实际上是对个体提出的社会性义务和要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正是由于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孔子一方面强调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强调意志的克制和锻炼。追求知识和控制、锻炼意志成为人格修养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最终使个体人格的“仁”达到最高点。

  自孔孟以来,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强调对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儒家道德思想中理想的人格特征是:道德高尚,信仰坚定,节操坚贞,志向远大,格调高雅,胸襟宽阔等。无疑,这是一种理想的目标,是一种超越的指向。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表明,正是在儒家积极有为的理想道德人格的感召下,无数志士学子把实践仁义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义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刚健有为精神投入世事,为天下兴亡、民族大义而英勇奋斗,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进步。

  (二)在德育方法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

  儒家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的德育目标,而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系列十分有效的德育方法。

  1.克己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

  修身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概念,修身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儒家道德教育方法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对修身强调了两点:一是克己自省;二是迁善改过。克己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塑造至善道德的重要途径,它倡导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进行反省,不断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凭借内心信念来择涤道德行为,时刻以社会道德规范来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克己”、“内讼”、“正心”、“诚意”等进行反省内求方法,对于陶冶民族性格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实践示范方法

  实践示范系列方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所得到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付诸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是通过教育者本人的示范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道德影响。儒家重视身教示范的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力量,来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性。为此,孔子提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的榜样标准。这些榜样都是明万物之理,集孝、悌、忠、义、信、礼诸美德于一身,正是在这些榜样的引导下,中国历代志士仁人层出不穷。从方法论的角度抽象继承来看,榜样示范在古代道德教育中效用是十分突出的。

  3.循序渐进、积善成德的持续培养方法

  这一方法包含了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道德习惯的自然养成及内化接受过程的重要性。儒家对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强调从小开始,至老而不辍,并为这一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积小善成大德的持续培养过程。

  4.环境渗透、制度规约的熏陶管理方法

  人所处环境的道德状况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家庭教育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其重点在于孝德的培养。儒家文化历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认为孝德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也是一切道德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好的环境,朱熹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以道德教人,教师首先要育人之德,所以,教师必是道德品质十分高尚之人。

  以上方法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缺一不可。一方面中华传统道德修养理论肯定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并与尊重人格价值的思想观念相联系。儒家把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儒家从这一重要观点出发,塑造人的道德观念,实施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重视养正操作,强调道德践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理论按照立志、存养、践行等知行统一的养正程序,不仅让修养者反省,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还有利于增强道德修养的自我约束力。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我们在21世纪重新审视古代儒家德育思想时,仍认为它对处在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德育工作具有以下意义:

  (一)在德育目标上,应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在德育理论中,德育目际往往具体体现为理想人格的设计与成功塑造。纵观古代儒家德育思想,其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既强调“学为圣贤”,同时又建构了由低到高,逐次攀登的目标人格,从而实现德育目标超越性与现实性、终极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使个体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感到切实可行,而且能感到强大的牵引力和感召力。虽然在中国古代的德育实践中,存在着德育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实际等缺憾,但在儒家看来,能否真正成为圣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为圣贤”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道德人格。这是一种充满睿智的策略。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古代儒家“学为圣贤”,追求高尚道德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思想仍具有特别的借鉴价值。我们不应把学校德育仅仅定位在市场意识的强化等所谓现实的取向上,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一种虚幻的追求,甚至认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已不合时宜。如果这样,就可能把人完全化为一种“经济动物

  ”,使道德教育严重走入误区。同时,德育还必须面向未来。道德教育具有高于现实社会的特性,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教育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象。因此,德育务必要重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构建,用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引导和培育学生,促使他们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人格,贡献社会。

  (二)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得到张扬的时代,重视培植道德主体性,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是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也是近年来世界性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因而,我国现代德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教育,还应着力于道德主体思想的建设。儒家学者强调道德教育要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相结合,注重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从我国德育运行的现状来看,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灌输和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诵记和奉行,而很少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内心反省、自求自得的机会,不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忽视和淡漠了道德主体。其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道德教育的成效,致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德育产生了排斥和逆反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认真汲取儒家注重自我修养的德育传统,把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和发挥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使之与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相互补充。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不断提高和充分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之中,实现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参与教育的转变。在德育过程中,坚持德育的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摆脱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在形成过程中难免带有时代烙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待传统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但我国社会转型期德育体系的构建不能无视德育传统的精华。中国德育传统的精华是一个不断认识、挖掘和整理的过程,只有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德育才能充分发挥其育德功能。

【论儒家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工作的价值论文】相关文章:

1.论儒家诚信思想向市场信用文化的转型论文

2.浅谈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方法论构建论文

3.浅析儒家伦理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价值论文

4.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论文

5.对儒家、道家传统养生思想之简单对比论文

6.儒家传统思想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之启示的论文

7.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8.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思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