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声乐教学的发声训练(2)

时间:2020-08-03 12:00:50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浅论声乐教学的发声训练

  二、影响歌唱发声协调统一的因素

  (一)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

  由于“人体乐器”的发声器官不像其他器乐那样具象,歌唱教学通常都是以感觉的方式来传授的。比如:用想象“哈欠”的感觉来体会发声时的口咽腔状态,又如气息训练中的“深呼吸”的呼吸状态。“感觉”这一心理活动贯穿了整个歌唱发声学习的过程。“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就在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或想象着什么。”在歌唱发声各部位的对抗与协调训练中,“注意”这一心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训练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与协调时,就要求学生将注意力分配在高位置与深呼吸这两个感觉上。如果分配不当,就会顾此失彼,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积极、稳定的心理活动能对发声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反应,反之,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会影响歌唱的效果,引起这种不正常的发声状态的,就是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

  (二)错误的声音概念

  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歌唱发声依靠自我听觉、感觉、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协调,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大脑确立的声音概念协调指挥发声器官产生相应的声音效果。错误的声音概念必定产生错误的声音效果,错误的发声状态如果被不断练习形成记忆,将来也是很难再纠正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要首先了解歌唱发声系统的相关知识,先从局部入手了解歌唱发声各部位之间的对抗与协调关系,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逐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来指导整体协调的歌唱。

  三、达到发声协调统一的方法

  (一)提高心理素质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使用恰当的教学用语,是教师为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声乐教学中要首先引导学生怀着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歌唱中,激发学生歌唱的欲望,积极的歌唱欲望会使歌唱器官产生积极的反应,寻找到更加开放的歌唱状态,调节歌唱心理的平衡,与歌唱器官协调一致的发声。其次,声乐教学中多用“比喻”“意念”“想象”等抽象思维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想象能力,并循序渐进的形成歌唱发声的习惯。第三,多参加歌唱实践的锻炼,磨炼意志克服紧张情绪。紧张情绪会使演唱不自然,使平时训练的成果无法正常的发挥,甚至出现大的失误。紧张怯场多出现在经验不足的演唱者最初的舞台实践中。当发现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给学生多创造上舞台锻炼的机会,积累舞台经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通过提高歌唱心理素质,使以上歌唱中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可控,才有可能使歌唱发声达到自然自如。

  (二)训练发声的生理机能

  声乐学习中,发声器官的训练要从分别了解各部位的运动原理入手,首先要知道歌唱时要求的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与日常的自然发声状态的联系与区别,从理论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发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在训练发声的实践环节,需要把各种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声技巧训练方法关联起来,有计划的逐步练习。

  基础的环节就是气息的训练,吸与呼有着内在的对抗与协调,通过训练来找到呼吸的平衡,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歌唱。

  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声音辨识能力,能够为声音的塑造做正确的引导;学生要有相适应的正确的自我听觉,用正确的声音概念来统筹指挥呼吸、发声器官、共鸣、语言器官等歌唱生理机能,使它们能协调统一运动。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要训练发声的协调、统一、自如,就要求教师有整体性的概念,在这个大的宗旨下有目的的安排发声训练学习,而学生要让所有发声运动个体之间找到协调与平衡,更需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来指挥,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在平时的训练与学习中不断反复实践逐步获得的,并在歌唱实践中支配着各器官的运动。

  教师要用辩证统一的思维来指导学生的歌唱训练,训练歌唱发声技巧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歌唱心理的培养。

  首先要建立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与歌唱心理,然后逐步建立自然、放松的歌唱状态,培养稳定的情绪与完整的性格。

  及时发现对歌唱发声不利的负面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运用歌唱心理的有利因素来协调发声,使各个运动体之间能协调统一的工作,让歌唱成为协调自如的运动。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36.

  [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4:15.

【浅论声乐教学的发声训练】相关文章:

1.声乐教师声乐教学论文

2.高校教学声乐教学论文

3.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理念的声乐教学论文

4.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的设置探析论文

5.声乐教学论文提纲

6.民族声乐教学论文

7.高校声乐教学论文

8.高师声乐教学论文

9.最新的声乐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