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时代视觉文化的困境及其超越

时间:2020-11-07 13:07:4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消费时代视觉文化的困境及其超越

  摘要:消费时代下,现代化大工业体系高度发达、人口高速城市化、电视等媒体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以电脑为代表的最新视觉技术飞速发展等等,这都使得图像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和传播。传统的审美方式得以改变,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将人们带入了当代视觉文化困境。

  于是,回归传统的审美方式并倡导多元化的艺术作品,走向自然的真实视觉,并鼓励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从根本上摆脱商品拜物所带来的虚假幸福,以最终超越视觉文化便成了回应消费时代视觉文化勃兴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视觉文化;审美方式;图像

  一、引言

  当代视觉文化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现代化的大工业体系、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人口的高速城市化等等导致了消费社会的出现;以电视等媒体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形象的生产工业化;以电脑为代表的最新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图像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和传播;后现代的美学和艺术,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方式,使得艺术走向普通大众,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缺失,使人们把幸福的标准建立在对商品形象的占有之上,使人们加深了对商品依赖,从而也刺激了商品形象的泛滥。当代社会的这些转变,形成一股合力,必然导致视觉文化的产生,形成了人们对视觉图像的依赖。图像就如一堵围城,把人们围困在内,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那样,在近现代人们被自己所发明的机器所压制,到了当代社会人们又一次被自己的人造物———图像所主宰。视觉文化也走入到了困境当中。视觉文化在生产大量具有审美色彩的图像符号时,也造成了审美的泛滥化、低俗化以及人们对视觉图像的麻木,形成了图像对人的围困;大量虚拟化的图像符号,不断颠覆着人们对于虚拟和现实的认识,造成了“虚拟现实”的出现;人对视觉文化传播媒介的依赖,在方便人们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设置了屏障;视觉文化在生产商品形像的同时,也生产着人们对形像无休止的欲望,制造了幸福的假象,使人们陷入到了欲望的满足与失落的恶性循环中。于是,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可能超越当代视觉文化困境的途径。在寻求化解当代视觉文化困境之策时,应该立足于消费时代这个大背景。在消费社会中,审美已成为一种事物运作的普遍方式,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其运行机制终将大众传媒推向消费者。 ①

  二、当代视觉文化之现实困境

  第一,图像对人的围困。海德格尔在他的《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说:“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毋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②海德格尔的这段话预示了现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到了当代时期,这个特征以更加明显的方式显现出来。当代社会无疑是一个图像堆积的社会,无论是在视觉化的艺术领域、非视觉化的艺术领域还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都呈现除了高度的图像化趋势。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艺术,在电脑等后现代视觉技术的修饰下已经同现代时期的电影艺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电影中原本具有的文学性的对白、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已经被大大地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画面视觉冲击力的无限强调,尤其是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对视觉图像的强调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3D大片《阿凡达》的热映,在全球创下了电影票房的最高记录。该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比较老套的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故事,我们看过一遍电影很难记住其中有什么经典的对白,甚至很快就忘记了该片的大部分情节,但是像“哈利路亚山”、“灵魂树”等一幅幅经典的画面却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当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③。这个特征在非视觉艺术领域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文学是以理性的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的一门非视觉化的艺术。但是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大潮中,文学已经逐渐地沦为图像的附庸。最近几年来图书市场上热销的“图文书”就是很好的一例,图片成为这类书籍中的主体,而文字已经成为了图片的注解。传统的文学书籍更多是要通过改编为影视剧后才为大家所熟悉,引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伴随着媒体产业的逐渐强大,借助于电视、广告、设计等行业,日常生活也到处充满了带有艺术设计元素的图像符号。物品的外观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于是图像形成了对人的全面围困:在家里,电视机上源源不断的播放着商品的图像信息;在市区,黑色的街道,带有璃幕墙的高楼大厦,压迫着我们的视觉和心理。

  就这样,当代的视觉文化是一个图像泛滥的文化,审美泛滥的文化。它越是强调的图像的审美和冲击力,却越发丧失了艺术本源的魅力。人们一方面地表现出对美学化了的视觉图像70的麻木,希望逃离出图像的围困;另一方面却仍然期待着更有冲击力的视觉图像来满足人们的眼球。这无疑使得视觉文化就像“围城”一样,使得围城中的人们进退两难。

  第二,视觉文化真实性的缺失。当代视觉文化的困境,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图像符号真实性的缺失,能指与所指分离,从而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出现。这个问题同符号与现实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指出符号与现实的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符号是基本现实的反应;在第二阶段中,符号遮蔽和颠倒基本现实;在第三阶段中,符号遮蔽基本现实的不在场;在第四也是最后阶段中,符号与任何形式的现实都没有关系,它是其自身的纯粹拟像”④。在古代时期,形象符号依赖于对现实的模仿,能指和所指统一于真实之中,而到了当代的视觉文化中,形象符号的生产和复制已经逐步脱离于现实,甚至形成自我完善的系统,完全摆脱了对现实的依赖。电脑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个状况。摄影照片可以被任意篡改修饰,电影的拍摄也不再依赖于实地取景,而是更多地由演员在“绿幕”前做出电影情节所需要的动作,再由电脑进行后期合成,photoshop等电脑软件的出现甚至可以让普通大众也轻易地制造出现实中完全不存在的图像。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虚拟社区,网络游戏风靡于大众当中,这些视觉产品在电脑界面的背后制造出了一个“虚拟现实”。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虚拟和真实的界限消失了,现实被彻底解构了。然而,虚拟现实并不仅仅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它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早些年中国各地热衷修建的“世界公园”,以及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等,都是虚拟现实的典型代表。当今的现实世界也呈现出迪斯尼乐园的特征,就像波德里亚说的那样迪斯尼乐园“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和真实的美国相差无几,而美国其实也就是一个迪斯尼乐园”⑤。当我们沉浸于科幻大片、网络游戏等视觉文化为我们提供的种种虚拟幻象时候,我们早已丧失了分辨虚拟与现实的能力,随着现实的消解,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也被消解于虚拟化的图像碎片当中了。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视觉文化的一大困境。

  第三,视觉媒介造成的交流屏障。当代视觉文化带来的是图像对人类的包围,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包围着大量的图像符号,这些视觉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把个体隔离开了,使得人们的交流也变得视觉化、媒介化了,人们不再是依赖面对面的交流,而媒介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手段。这就使人与现实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出现了障碍。当代视觉文化及其视觉技术,在很程度上地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在遥远的地球那边发生的新闻可能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会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电视、互联网上,媒介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电视和互相网成为人连接外在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人对视觉媒介的这种过分依赖,却不断深化着媒介与个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面人高度依赖着媒介所带来的信息,一方面却又表现出对媒介的高度不信任,而自己却又无法做出真实的判断。在个体之间的交流中,媒介也已经成为人们一种主要的交流方式。芭芭拉在中山大学《超越民族志电影:视觉人类学近期的争论和目前的话题》的演讲中说“从全球的范围而言,我们观察到一种可称之为正在进行的脱离身体的交流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便可观察到,和朋友、家人的电话联系日益取代了亲自的拜访,而电子邮件也日益取代电话联系……在新的交流形式中,身体似乎完全消失了。在以往面对面的接触中,整个身体是出现在现场的……电话联系中,身体已经消失了,但声音带有某种独特的个人特征,还是表达了一定的情绪和个人现场感。在电子邮件的交往中,连这样的声音都消失了。

  交流在这里减少到了只剩下视觉的标志———字符”⑥。尽管芭芭拉的叙述并不全面,我们现在完全可以通过视频软件进行图像和声音的交流,但是她却仍然表明了对媒介时代人们交流状况的担忧:当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依赖这种不在场的交流方式的时候,视觉媒介虽然为我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却也正在成为了人的交流障碍。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地感觉到虽然视觉媒介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而人们心灵上的距离反而是更加疏远了。这似乎也成为视觉文化时代人们在信息交流上的悖论。

  第四,商品符号与幸福幻象。当代的视觉文化,是与消费社会紧密结合的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地被提供出来。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的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⑦。于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消费商品时所关注的惟一要素,消费者倾向于更加关注于商品的符号意义。名牌服装、高档汽车等商品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满足于人们的衣、行等基本需要,而是演化为一连串视觉形象,使商品本身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商品的形象标识出了商品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所拥有的财富、审美品位等一系列信息。这样一来,消费社会中,商品与形象密切地结合起来了,形象具有了商品的属性,而商品则具有了形象的意义。

  商品借助于广告等视觉手段以审美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广告等媒体向我们传达的也不仅仅是商品的信息,而是商品的形象和商品背后的生活方式和符号功能,从而引起我们的购买欲望。那么现在我们思索一下,购物中心中大量堆积的商品实质上不也正是符号和欲望的堆积么?从伦理学的角度上看,当代社会存在着很大的道德和信仰危机。⑧

  不管是外在于人的“上帝”还是内在于人的人性,都作为曾经的道德权威被消解了。人也不再有什么信仰,对真理等普遍理想的追求在当代社会也经常被人看作是一种笑谈。人们的人生价值也变得多元化和世俗化。但是有一个主题从古到今都没有被人们淡化,那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但是在消费时代和视觉文化这样的大背景中,怎样才能幸福呢?更多的人往往是通过不断地消费来达到幸福,并且通过商品的形象展示功能把这种幸福传达出去,获取心理的满足。但是在商品已经演化为视觉符号的时代,消费不但没有使人达到幸福,反而激发了人们无休止的购买欲望,人们陷入到了商品符号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人们不断重复地占有商品,试图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是欲望却在视觉文化的刺激下不断膨胀。

  人们一面不断地追逐着无限的商品符号,一面却承受着欲望无法满足的痛苦和欲望暂时满足后的失落,因为时而显现的理性告诉人们:商品与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已经脱离的太远太远了,我们所占用的只是一些可以炫耀一下的符号罢了。视觉文化在带给我们幸福的幻象的同时,很快就把这个幻象打破了,留下的只是人们的空虚和落寞。

  三、当代视觉文化之超越路径

  第一,审美传统的回归。要走出视觉文化的的图像围城,71我们要做就是回归传统的审美方式并倡导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非视觉化的艺术作品,淡化图像在当今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审美方式在当今社会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到体验,由静观到震惊的转变。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注重物质欲望满足,追求奢侈挥霍的生活方式,⑨我们要摆脱对图像的依赖,从根本上来讲必须改变审美方式和已经成为定式的审美习惯。减少对感性图像的依赖和对于那些震惊画面的期待。尽管文化产品大工业化生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我们希望把艺术中原本的精神和韵味真正地注入到作品中,而不是进行简单化的批量复制。其次我们要倡导理性的审美方式,尤其是以文学为代表的非视觉化的艺术。使文学、音乐摆脱对图像的依赖,发挥出自身原有的魅力。近年来很多学者在倡议重新建立理性的阅读文化,就是这种用意。就如周宪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在大量视觉媒体急速扩张的条件下,如何有节制地控制视觉媒体的对公众闲暇时间的侵占和剥夺,如何倡导和鼓励一种阅读文化,提倡从小开始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我以为这是我们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严肃的、不可推诿的任务。虽然我们不能断言沉溺于电视会使人变得平庸浅薄,但是却有理由认为,不读书和少读书将会使我们的思维和修养变得简单、越来越贫乏”⑩。对阅读文化的重新强调已经不仅仅是改变视觉文化带给我们的快感主义、享乐主义等生活习惯的问题,更是关乎到人们的修养、思维方式,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深度和下一代成长的问题。

  第二,走向自然的真实视觉。视觉文化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要想走出这个困境,我们就要更加真实地去直接接触现实、接触自然,而不是完全依赖图像媒介。从视觉主体上来讲,我们过于依赖视觉技术了。尽管视觉技术使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得我们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视觉技术也造成了过多虚拟化的形象,使我们自身的视觉本能在图像的包围中变得麻木和弱化。我们应该减少对于视觉技术的依赖,尽可能地使用主体自身的视觉机能去观察外在的真实世界。从视觉的对象上来讲,城市中整齐划一的建筑、人造景观的矫揉造作等人工物体早已使人们厌倦,自然景观的严重缺乏使人们出现了视觉的疲惫。所以我们要回归到大自然中,更加真实地去接触自然,从而达到主体与对象的真正融合。令人欣慰的是,“回到自然”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实践。比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走入了平民大众的家庭,很多人通过“自驾游”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接触。相反,那些刻意营造的人造景点和过度商业化的旅游景区已经逐渐被很多人所弃。

  第三,鼓励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当我们过多地依赖媒介进行交流的时候,难免形成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疏远感和彼此的不信任。媒介时代,人的关系就如同单元楼的邻里,虽然近在咫尺,几米之隔,却彼此间并不熟悉。要想重新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人际交流,我们必须要摆脱对于视觉媒介的过分依赖。当然,在当今的时代让我们时时事事都亲自去验证,和每个与我们发生联系的个人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是主张在可能的情况多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少一些对媒介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主体间的相互信任,更好地达到人们的共识。在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当代社会中,这样直接的交流对话,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理性”伦理学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已经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的改变,而是具有了深刻的伦理学意义。他主张人们平等、真实、理性地对话,在理性的话语对话和交往实践中达成共识。这不但有利于我们去除视觉文化带给我们的交流隔阂,也使我们看到了重建规范的普适伦理学的希望。

  第四,幸福意识的重建。消费时代商品与形象的紧密结合,使我们由对商品本身使用价值的基本需求演变为对商品形象的无休止的占有。对商品占有的多少俨然成为判断幸福的标准。但是对商品的形象的占有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它能带来的只是占有后的暂时满足,或是从别人艳羡的目光中得到的虚荣,所以这种幸福和快乐都是视觉形象给我们造成的虚假的幸福幻象。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这是个巨大的课题,它涉及到社会背景、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减少对于商品形象的依赖,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根本上来说,要摆脱商品拜物所带来的虚假幸福,要求我们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而不是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对财富和商品的盲目占有上面。

  当代视觉文化确实在很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带给了我们很多崭新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但是我们在面对视觉文化的时候,依然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因为视觉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只有带着批判的精神,才能减少视觉文化给我们造成的负面作用,从而重新超越视觉文化。

  注:

  ①刘冠君:《论消费社会审美时尚的运行机制》,《求索》,2008年第2期,第118页。

  ②[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78页。

  ③⑤[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34页。

  ④[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7页。

  ⑥[德]芭芭拉:《超越民族志电影:视觉人类学近期的争论和目前的话题》,杨美健康乐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月,第38页。

  ⑦[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承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页。

  ⑧张威:《道德信仰何以可能———康德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及其现实性重建》,《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⑨金华:《西方消费主义的软力量分析》,《求索》,2009年第5期,第57-59页。

  ⑩周宪:《重建阅读文化》,《学术月刊》,2007年5月,第9页。

【论消费时代视觉文化的困境及其超越】相关文章:

1.论奈保尔文化身份的双重困境论文

2.论析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论文

3.视觉文化时代对高中美术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4.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的论文

5.视觉文化与艺术素质教育论文

6.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论文

7.视觉图像文化与当代艺术教育论文

8.对视觉文化传播运用分析探讨论文

9.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