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

时间:2022-04-20 12:30: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通用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通用5篇)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比较企业组织管理的差异与比较经济制度的差异存在相似性,论文借鉴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为管理机制,解释了管理机制的概念,构建了管理机制的框架模型。

  论文关键词:

  比较管理 研究对象 管理机制 概念 框架模型

  问题的提出

  195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Harbison & Meyers《工业世界中的管理——国际分析》的出版标志着国外比较管理研究的产生,20世纪60、70年代进入高潮,80、90年代出现了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进入21世纪,国外比较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停滞不前。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了比较管理理论的研究,限于研究对象等问题的模糊认识,比较管理在1987年首届学术讨论会后的20年间走向边缘化。2009至2010年间,四届全国比较管理学术研讨探讨了比较管理研究的范式、方法、案例、情境化与本土化等方面问题,但对于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认识。

  Leonid Hurwicz、EricS.Maskin和Roger B.Myerson的机制设计理论,研究了不同国家经济制度中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问题,并因此获得200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比较企业组织管理差异与比较经济制度差异间存在相似性,基于此,本文把企业组织间管理模式显著差异的形成机理作为企业组织的管理机制,提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概念

  机制最初指机械的构造及其运行原理,后被生物学引入,通过类比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内在工作方式与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生物机制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牵涉到遗传、变异和选择的机制,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复制体未能完全复制自身时,产生了达尔文进化。

  机制设计理论的开创者Leonid Hurwicz在1960年的《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信息有效性》中,将机制定义为一个交流体系,是参与者相互发送信息或者将信息发送给一个信息中心,由一个预定的规则针对每一种信息情况分配一个结果的过程。该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制的信息效率方面,1972年他在《论信息分散化的体系》中提出了激励相容,即每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正好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成功地将参与者的激励问题纳入机制设计中,确立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

  Leonid Hurwicz开创了机制设计的新领域,激励了EricS.Maskin、Roger B.Myerson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去寻找给定经济环境下的最优机制设计问题。1977年,EricS.Maskin在《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中,论证了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可以纳什均衡实施的充要条件,即实施原理。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制定程序规则时能确保社会可以从一系列的选项中做出最好的选择。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可以纳什均衡实施的必要条件就是满足单调性,而保证一个社会选择机制可以实施的充分条件为基于单调性上的无否决权。

  Roger B.Myerson继承并发展了Gibbard显示原理,他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纳入贝叶斯博弈框架下,完整阐述了贝叶斯博弈意义下的显示原理。显示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社会选择规则如果能被一个间接机制所执行,那么一定存在一个直接显示机制,每个参与人真实显露自己的信息,这样所构成的均衡同样也能执行原来的社会选择规则。Roger B. Myerson在机制设计的许多领域都应用了显示原理,推动最优机制和效率机制的发展。他的《最优拍卖设计》(1981)是最优机制设计的经典文献,他在1983年后所提出的最优协同机制设计和委托人拥有信息优势时的最优机制设计的思想被广泛应用到拍卖、合同、规制、社会选择等领域。

  机制设计可以看成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一种机制(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此规则发出信号,事先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第二阶段,各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代理人在选择不接受时可获得额外的保留效用;第三阶段,选择接受的代理人根据预定的规则进行博弈。

  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精髓,管理机制可以定义为,为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所有者、管理者制定各种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组织系统,依据示范、指挥、情感和文化,增强组织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创新性,实现组织在环境变化中生存与发展。简言之,管理机制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制度、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机理。

  管理机制的本质:框架模型

  (一)管理机制体系

  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本质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制度、结构、功能及运行原理。它主要表现为三大机制:激励相容机制、实施机制以及显示机制,三机制相互协调、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机制体系。

  1.激励相容原理主要表现为组织的行为目标导向机制。管理的本质是使管理对象在各机制的约束下向管理者所预定的目标运动,管理对象存在利己倾向,如果管理者不干预,管理对象不会自发地实现其组织的目标行为。因此,激励相容应包括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即管理者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有效控制组织的回报与被管理者行为间的一致性。

  2.实施机制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组织目标的显著特点为整体性,管理的任务是实现组织理想的系统整体功能,建立实施机制能够使组织不同职能的部门通过一定方式的相互协调,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各自的贡献。根据组织系统的不同协调方式,实施机制包括诱导机制、规范机制、自我协调机制三种。

  3.显示机制作为激励相容、实施机制运行结果的反映,包括环境适应与应急机制以及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组织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不确定的,组织必须建立适应机制,增强组织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即使组织系统环境面临巨大变化,系统内部总是处于有序状态。应急机制是组织系统通过接受环境的信息,不断学习、创新,随时应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冲击,保持组织稳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适应机制。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要求组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会计、审计等制度,并设置相应的组织,为企业运营及时提供信息,适度监管,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管理机制的核心

  管理机制的本质是一个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互动发展、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实践主体和活动领域,又与客体相关的其他领域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管理的基本要素为管理者、被管理者、组织资源、管理环境和组织目标。高效、创新的管理团队是管理机制的主体;被管理者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组织资源、管理环境和组织目标是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客体。

  (三)管理机制的融通介质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依据组织的重大战略,综合考虑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与正规化要素,选择直线、等级、功能、矩阵式或模拟分权结构建立组织体系。组织机构是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媒介,其架构设计必须满足内部系统功能完备、子系统功能担负分配合理、系统功能部门及岗位权责匹配、管理跨度合理四个标准的要求。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中,决策子系统首先确定组织的战略方针,职能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在指挥子系统的规范引导下,使组织活动得以正确无误地推行。

  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组织文化是管理机制的催化剂,企业组织制度是企业组织关于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的总称,是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组织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理论,企业组织做强做大必须普及、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威廉大内(2007)认为企业文化是规定活动、舆论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与企业环境。

  (四)管理机制内部关系

  依据管理机制的本质,管理机制的关系首先体现为激励相容机制、显示机制与实施机制的相互关系;其次,包括激励相容机制内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间的关系,实施机制内部诱导机制、规范机制、自我协调机制间的关系,以及显示机制内部环境适应与应急机制、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的关系。企业组织间的管理实践、理论以及绩效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受到管理机制体系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其他管理机制要素关系的影响,如管理主体、客体的关系以及管理制度与文化间的关系。在管理主体、客体的关系中,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被管理者、资源、环境、组织目标为管理活动的客体范畴,管理者运用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立组织战略,指挥、引导被管理者的行为,最终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此外,管理机制的关系还涉及到管理机制的媒介与催化剂的关系,科学、健全的企业组织机构是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成长的催化剂,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脉。管理团队是对管理机制的媒介、催化剂、管理客体起关键作用的核心要素,管理主体通过对被管理的客体的调查、分析,寻求目标,引导、指挥被管理者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被管理者又转化成为主体,是目标实现的主导力量。最后,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也要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张志学、张建君(2010)认为当代中国企业领导者秉承的管理理念“和为贵”、“中庸之道”、“社会责任感”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思想,而“追求卓越”、“规范管理”和“专业化”理念主要来自国外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以诚为本”则是中西交汇的产物。

  (五)管理机制的动力

  研发是研究与开发的简称,研究是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从事的有计划、有创造性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包括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并期望利用这种知识能开发出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配方技术,或对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作较大改进。开发是在开始商品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种新产品或工艺的系列活动,包括概念的形成、样品的设计、不同产品的测试和模型的建造以及试验工厂的运行等。研究是一个技术可行性的探索阶段,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阶段,从而为企业组织带来经济效益。把创新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以其为核心展开管理机制的实施,企业组织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主动,并走在潮流的前端。因此,研发创新是企业组织的血液,是管理机制的动力。

  (六)管理机制的形式化模型

  依据管理机制的本质、核心、融通的介质以及各要素的关系,可以看出管理机制是一个企业组织的复杂系统,如图1所示。比较管理是在不同的情境(时间或空间)对同一或不同企业组织的管理机制进行比较,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学,张建君.中国企业的多元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威廉大内著,朱雁斌译.Z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对与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电力企业作为众多企业的佼佼者,互联网对电力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能够把握住机遇,利用好互联网进行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那么电力企业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就对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有关企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企业;营销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普及,现今社会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信息化管理,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运营管理机制,电力企业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发展。互联网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利用对互联网才可以使得电力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在电力企业中,尤其是针对电力企业中的营销而言,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完成发展客户,帮助客户购买、缴纳水电费,管理客户档案,解决客户困难和问题等工作。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不仅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的准确率,还可以极大的促进工作的效率[1]。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讲,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使得工作更加的方便,更加的快捷,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

  二、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落后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还是持有一个保守的态度,并没有进行什么创新。电力企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电力营销由于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不够了解,相关知识薄弱,仍旧停留在市场营销的层面。这就导致电力企业营销没有相应的监督和完善的管理,从而影响电力企业的快速、长远发展。2.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措施不够全面在电力企业中,如何对电力营销工作进行展开,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方案。电力营销主要由营销任务、营销途径和营销目的三个部分组成[2]。首先,有些电力企业的营销任务还不够明确,仍旧以电力供给作为营销任务,更是以催缴水电费作为营销活动,这样就会造成与客户交流不到位,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双方关系。其次,电力企业的营销途径还需要进行拓展。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电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电力营销情况和监管系统,但是仍旧缺乏与客户互动、联系的网络平台,这就会导致电力营销相关信息的传递不及时,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和工作的质量。最后,电力企业的营销目的也需要进行优化处理,电力企业的营销目的不明确也会导致整个工作的单一化,影响其发展。3.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模式单一现在大部分电力企业仍旧在使用原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大多都是分散的,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如果哪一项环节或者某几项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出现的问题无章可循从而无法解决。4.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从领导层面开始,都普遍认为电力营销工作就是简单的收取水电费,因此也就没有专门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领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这样就会出现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懒散,工作不认真、不积极,工作简单化等现象,从而导致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有关建议

  1.打破电力营销原有观念,树立电力营销新理念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建立,对电力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一次机遇,也可以说是一次挑战。为了适应互联网环境,不被社会所淘汰,电力企业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建立新的网络沟通平台,及时的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为客户制定独立的服务机制,创立新的服务项目,从整体上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理念。2.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电力企业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抓住机遇,与互联网共同进步、发展。第一,电力企业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如何安全用电,如何节约用电纳入影响任务之中。这样,不仅仅可以充实营销的内容,还可以打好群众基础,为今后的营销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二,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让客户可以自由的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发言;同时,电力企业也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及时的更新自己企业的活动和优惠政策,与客户形成积极的互动,相互交流从而最真实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从根本上来对企业营销进行转变,符合客户口味。最后,还需要将原有的营销目的进行重新确定。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营销目的应该就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第一时间为客户解决困难为己任,以此来树立好品牌形象,提高群众对于电力企业的认知,为电力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3.建立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在现今社会,只有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才可以将电力营销的各个环节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最快速度的'完成电力营销任务,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想建立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于自身电力企业制定出一整套符合企业内部发展的完整电力营销体系;第二,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连接的网络系统,比如可以让用户通过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只有做好以上两点,才能够建立好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才能够减少人工操作和失误,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客户,更好的发展电力企业。4.加强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的培训电力企业应该对电力影响引起重视,并对电力营销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课程进行培训,做到多培训、多考核、多监考,制定优胜劣汰的制度,为电力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可用之才。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电力企业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进取,才能从根本上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电力企业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够跟紧时代的步伐,才能够为迎接下一个未知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磊.新环境下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总体规划与策略[J].房地产导刊,2016.

  [2]侯丹,刘露莎.互联网环境下电力营销在电网运行中的管理策略[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

  [3]宋子平,史晨霞.电力企业新时期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构建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 篇3

  1、用电管理创新机制的目标定位

  1.1客户细分的重要性。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目前,从营销、服务、质量着手构建客户满意工程已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熟应用。但从整体上来看,供电企业在应用关系营销策略时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多数供电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策略的重要意义和精髓思想,也尚未构建起自己完善的关系营销体系。供电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地位建立不同的客户关系水平。这不仅是为了不断提升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而且也是将已有的客户认为是供电企业的重要的资源,努力保持原来的客户。特别是那些大客户、容易对其推销的客户和具有高盈利能力的客户,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1.2网络营销势在必行。网络飞速发展,给传统的电力营销方式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网络营销亦称在线营销,立足于国际化,它打破了国界,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此,科特勒给出了一个等式:新技术+老机构=昂贵的机构。科特勒认为,在新经济时代,营销的机构也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数码化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的时效和精确性,各个公司都要建立适合自己行业特点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电力营销可以从传统的经营活动中上升到更深层次的现代营销理念上。

  1.3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电力产品的实用功能是扩大销售的有效手段。日本电力公司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断更新,迎合电力消费者的新需求。但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a、创意虽好,但对电力市场规模估计过高。实际电力产品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b、电力企业领导不顾市场调研作出的否定结论,一意孤行,推行其产品开发计划;

  c电、力产品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

  d、电力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等等。

  2、用电营销管理的几点建议

  2.1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品质的电力服务。电力企业营销部门应在建立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营销决策系统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实现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与负荷管理系统、集中抄表系统的有机集成,利用营销管理信息资源为负荷预测、配网规划改造提供量化依据;通过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电力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制定营销策略、市场策划和开发、客户分析、政策趋势、效益评估等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2转变理念,建立全新的客户关系。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电力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供电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将逐步体现到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中。如何围绕客户进行全方位的需求管理,建立互动的客户关系,做好趋势性、前瞻性分析,提高需求预测的正确性和决策支持的有效性,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是给供电企业提出的新课题。为此,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现有的客户资源进行系统、全面地整合,建立全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3需求侧管理策略。电力需求侧管理,一是强调与用户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的用电效率,但不降低用户的生产活力和生产水平,强调在提高用电效率的基础上取得直接经济效益;二是强调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伙伴关系;三是强调基于用户利益基础上的能源服务。显然,开展需求侧管理在目前能源紧缺、电力供需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即使到电力市场供需矛盾相对缓和时也能开拓潜力巨大的用电市场。扩大用电服务终端的安装范围,确保高供客户全面实行在线监测;试行居民客户集中抄表,增加居民端电压合格率的监测点;完善需求侧中心主站功能,加强对客户侧供电质量的监测。积累全面的需求侧信息,逐步开展区域、行业、重要客户的供电可靠性分析、供电质量分析,及时了解用电市场及客户需求的变化,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积累大量的基础信息。

  2.4理顺电价至合理水平,规范电力市场。合理的电价也是推动营销服务的重要支撑。目前由于电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受其价格的高低影响很小,而有些部门却据此把各种不合理的费用摊到电费上来,通过收电费搭车收取各种费用。这种现象在农村用电中尤为严重。目前,电价由政府定价,未能进入市场化运作,电价仍由政府附加,发电厂上网电价偏高,造成电价水平空间很小。应积极推进电价进入市场化,以形成公平、合理的电价机制。

  2.5VIP营销策略。第一,实行分级客户代表制。即由供电企业领导、电力营销部门负责人担任各类高电压用电客户的“客户代表”,为大客户的业务办理开设“绿色通道”和“专线”,全程规范工作流程,简化办事手续,有效缩短客户业务申请周期。第二,潜在大客户开发营销策略。要密切注意市场上客户企业活动动向,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扶持营销策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6完善技术支持系统。其中包括:电网支撑;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电力企业要针对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开发软件系统。系统要实现供电企业的主要营业业务现代化管理,涵盖供电企业业扩、核算、收费等业务,同时包含简单的管理、查询功能,能够满足供电企业的基础营业业务的需要,用于供电企业进行标准、方便、规范的营销现代化管理。系统主要特点:

  a、具有强大的营业业务覆盖能力,能够实现各种登记术语的登记书的现代化管理;

  b、实现3块表计量方式管理和计算,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

  c、营业业务中所有的计算均由系统进行,无需手工计算,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d、具有高可靠性和较强的容错性,同时实现了科学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e、实现电力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收费发行信息以及变台信息等多种业务数据的快速共享和交流;可以随时得到各种报表,为业务决策和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达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业务发展的目的;

  f、方便管理员对数据库中基础信息的维护,使系统能够适应国家电网有关政策的变动,且能够适应企业的人员流动情况。

  结束语

  供电部门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转变观念,从遵守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做工作。提高了经济效益,更为今后拓展开发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服务系统平台、综合MIS管理系统、决策支持及辅助系统,建立全方位的电力营销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管理和技术创新。总之,在电力走向市场后,电力由卖方市场将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电力企业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中心在于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将电力生产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从组织上、经济上、技术上、人员素质上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电力市场营销机制,使电力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 篇4

  1、前言

  结合安全管理机制对工程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建立先进的逆向保险激励机制,即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未发生安全事故,施工企业可以获得奖励资金;如果发生事故,施工企业支付赔偿金。该机制促进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化施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水平。

  2、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内容

  建设工程的主要特点包括: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施工工期较长、施工环境较差、材料以及机械设备较多、各工序共同施工、涉及安全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现场料场的堆放较多等。这些特点都与工程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安全文明施工不仅仅涉及到安全设施方面、安全管理方面,而且还涉及到安全技术与现场的实际操作方面,这些都与工程安全紧密联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由领导带头实施,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对应的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严抓安全组织、安全措施与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工作列入生产施工进度任务中,并且作为考核施工生产工作的主要依据。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安全文明施工的必要性,只有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他们重视起来,才能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和“爱生命,安全发展”的主要思想,才能保证工程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对策

  3.1建立“以人为本”的全面管理体系

  从过去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经验来看,主要关注对象是以安全管理和监督为中心来了解项目本身的安全情况,严重忽略了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缺乏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导致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全面管理体系,以施工人员为主体,通过人员对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研究,从而实施人、材、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中事故发生的主要环节就是人机交界面,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缘由,可见,推进“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尤为重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工作。

  3.2全面实行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

  由于建设工程的安全事故涉及到的要素较多,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如果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仅会对施工人员、建设企业人员、施工企业人员,而且还会严重威胁到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甚至还会对整个建设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建设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严密,工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直接对建设物日后的投入使用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只有立足于多种角度,结合工程安全隐患的特征,才能及时发现建设工程的隐蔽性、复杂性的隐患,以便这些重大的安全隐患能及时解决。

  3.3积极落实安全动态管理的理念

  由于建设工程往往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其安全风险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风险变化除了性质、数量、种类在不停的变化外,安全风险程度也随着改变。因此,必须对工程安全风险和隐患实施动态管理理念,及时、全面的掌握工程安全。安全动态管理需要对安全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结合安全规则制度、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安全风险评价制度进行,将建设工程的每个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以便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4、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制约机制,即工程监理、业主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对施工单位违法安全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其次还要加强安全奖励激励机制的创新,安全奖励机制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是施工人员在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例下进行施工所应得的奖励,可促进施工人员进行规范的安全施工。最后,完善安全文化的活动激励机制,如开展安全演讲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辩论赛、安全图片识别赛等,从另一方面提高人员的安全知识,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使工程安全工作变得丰富多彩。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研究发现,安全管理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是保证人员安全、工程顺利完成、企业获得效益的主要环节,需要不断对安全管理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加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全面实施安全动态管理,促进建设工程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章连发,吴楚江,严眷民.做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途径分析[J].黑龙江建设工程,2012,22(05):55~59.

  [2]易冰齐,简如意,平何明.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建材与工程,2014,06(10):102~112.

  [3]王初升,顾业钟,倪景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的创新与研究[J].现代化科技管理,2013,09(04):69~75.

  [4]叶英俊,陈晓明,周大海.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与研究[J].中国城市建设,2009,06(11):14~18.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 篇5

  摘要: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护理能力、建立临床思维、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正确处理护患关系、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学院应与医院加大合作与沟通,加强对护生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的质量管理,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促进学院专职教师深入临床实践,提高护生实习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带教;护生实习;校企合作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护理实习生(以下简称护生)将以往在校学到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与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患者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护生实现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自2013年以来,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护理分院配合各个实习基地对护生带教进行了深度改革,加强学校与教学医院的互动,丰富完善护理带教管理机制收到较好效果。

  一、丰富学院及医院的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可使护生了解医院护理工作概况,明确实习目标,减少护生无所适从感,在课堂和临床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护生下实习点前,学院应该召开动员大会,护生进入各教学医院岗后立即开展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院间接,护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护士礼仪、文件书写及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的预防等,通过岗前培训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二、建立双向带教组织

  学院和实习基地成立了双套管理体系,即护理部主任配合护理分院院长为一级管理层,各科护士长及护理分院教研室主任为二级管理层,护理带教护士配合护理分院教师为三级管理层。学校与医院加强合作,使临床教学层层有人管,确保实习计划的落实。

  三、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及考核

  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及带教方法是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带教老师选拔过程要严格遵守带教老师任职条例。带教老师采用自愿报名、护理部考核、聘用三个过程进行严格筛选。每年通过护生填写教师带教能力的评价表,护理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进行调换,以保证临床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晋升职称、物质奖励、更长的休假时间也是对临床护理教师工作的认可,以确保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每位带教老师准备一个专题讲座,每周为护生举办一次科内小讲课。另外应定期召开交流会,让护生、带教老师分别与三级管理层面对面交流,护生可以提出实习的想法及需求,管理层需要及时解决临床与教学的差异对护生造成的困惑,要与带教老师进行沟通,将临床先进的护理方法、设施及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在暑假定时去医院进修,增长临床阅历。

  四、注重对护生能力的培养及考核

  带教老师引领督促护生每天与病人沟通、交流,坚持对急危重症患者、出院患者等健康教育,锻炼护生的健康教育和沟通能力。通过布置观察的内容,如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药物反应、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等,护生收集以上资料,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施并及时给予评价,从而培养护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带教老师应该注重提高护生的管理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带教老师针对每位护生组织纪律、服务态度、技术操作、理论知识等填写量表评价实习中的表现。带教老师严格掌握出科考核,包括基本技能操作、笔试、口试等。学院教师每月批改护生实习体会,与护生及带教老师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引入临床最新操作。

  五、统一带教方式,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各科室带教组长首先为护生介绍病区的环境,物品摆放,科室特点,尽力降低护生对临床工作环境的紧张、焦虑心理。还要根据护生素质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采取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应明确带教任务和责任,尽快让护生适应新环境,掌握各项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尤其要强调查对制度,预防差错事故。由于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而护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护生导致的差错事故占护理差错的比例较高。而如果护生出现护理差错,带教老师要负法律责任。因此带教老师应注重对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及典型差错事故的分析让护生懂得差错事故的严重性,提高护生对工作的责任心,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六、效果及体会

  通过问卷调查,95%以上的护生满意学院与临床医院结合的临床带教,98%的临床带教老师认为通过临床带教增长教学阅历,提高教学水平,98%的教师认为与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生积极沟通有利于接触最新临床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周立,席淑华,王蓓等.护理临床带教的现状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

  [2]谢红珍,曹芹,邱小文等.护理程序在护生临床实习管理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1

  [3]马小琴,陆旭亚,汪国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仁[J].中华护理教育,2007

【试论比较管理的管理机制本质及框架模型论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论文07-25

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探究论文07-25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机制论文06-21

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本质与边界的研究论文09-06

关于法学教育过程化管理机制探微论文12-11

审计的本质毕业论文11-17

谈谈人的本质论文06-17

工科硕士论文的框架12-04

物流企业营销管理机制初探08-10

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教育理论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