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2-06 14:25:55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精选28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精选2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精选28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

  摘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由最初的生理健康向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当下,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教育模式亟待创新和改变,现在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追求个性以及多元化等现象比比皆是,过去传统陈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不能满足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如何创新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进而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以及对于社会的人身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创新教育模式;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

  摘要:

  本文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课堂教学方法、课程模式和课程考核的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摘要:针对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状,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 发现如今划分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已经不再完美的适用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建议能够从经济、教育、思维意识等各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加以分析, 重新整合出一套较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健康的定义我们应该要知道,它不仅仅是说身体上没有受伤或者疾病,还时候心理状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我们关注一个的健康状态,不仅仅要了解他懂得身体情况,还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绪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重视起来,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新闻上能够看到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也同样不少,这都是证明。

  这个学期我有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这也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也能够看出来大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见解说明其重要性。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是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同学对这个都不重视,甚至是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别人说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还是比较怀疑的,抑郁症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东西属于抑郁的现象,所以网上看到每个人都说自己抑郁了就会产生一种不相信的感觉,觉得哪有那么多,上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抑郁的现象真的特别多,许多人一直没有关注罢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个问题会用特别悲观的监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执念特别深一直沉溺进入不愿意忘却,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轻微症状的,老师说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坐的同学都是这样对一个事情看不开,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知识点的,也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疏解的方法,还通过许多案例让我们来分析怎么取开解他们,我影响中最深的是这对情侣恋爱的问题,就是一男一女恋爱,然后男的后面出轨了,因为女生是初恋,所以一直忘记不了想不开,后面还割腕了,虽然后面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为了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伤,老师跟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轨了,但是还有一方面是那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然后分手后也没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开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自己郁闷、抑郁了,所以才发生后面的事情。这就告诉了我,我们在遇到心里想不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去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千万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别人的错误却伤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的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说出自己的郁闷,再或者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惩罚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4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水平的提升,人们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如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各种学校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进行疏导和开解;与家长沟通联系,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等。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这些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是适合我国现状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就如何在家校合作环境下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给学校和家长以启发,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5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你痛苦、失落时,还是在你开心、激动时,音乐都是最好的陪伴。音乐影响着人们,也改变着人们。它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

  【关键词】音乐;审美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最具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一个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的群体。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逐步攀升,自杀、凶杀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的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1.1情绪控制、抗挫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基本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一点委屈和苦难。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经受挫折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要远离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加上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

  1.2人际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独处时间较多,步入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他们难以适应。加上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产生交往恐惧,对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学大多是开放的校园,大学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们有的开始谈恋爱,但是往往会在恋爱、性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走向极端。

  1.3自我认知能力差。所有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前都觉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惬意的,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差距[2]。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受学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感情及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有的大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赖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通过玩乐、放纵麻痹自己的心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不良心态,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二、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拨人心弦、最擅长抒发情感,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乐是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音乐美分为六类,分别是: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和喜剧美。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并从中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美的感受。

  2.2调节不良情绪。人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音乐也是如此,有的音乐轻快欢乐,有的音乐悲伤万分,有的音乐鼓舞人心,有的音乐催人泪下。不同的场景下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听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及压力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良的`情绪。当忧郁、烦闷时,可以聆听《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乐曲;当自卑、情绪低落时,可以聆听军歌、进行曲等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找到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2.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受不良风气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感情观以及思想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理性的对待情感。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学生们能在音乐家谱写的音符及乐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中要擅于应用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杰.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2015,08:183.

  [2]朱燕聪.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音乐时空,2014,09:115-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新形势下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多种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现状。而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审美与艺术的途径,将大学生的种种压力合理疏导,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真正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所以说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例如学生在进行书法课程的学习中,个体差异很大。有几名学生拥有书法基础,所以写得很好,而大部分学生书法能力较差。教师就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练习,不仅班级整体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对它引起足够重视,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展,为学生培养出高雅审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7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151-15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8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主要介绍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9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开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条途径的健康教育影响形成一个最大的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 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开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条途径的健康教育影响形成一个最大的合力。我们要逐渐改变传统的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在平等、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吴应华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08-25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廖桂芳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3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0

  摘要:舞蹈治疗以心理治疗方式,利用动作来加强个体情绪、身体和认知的整合。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舞蹈或许是种技术技巧的学习与展现,而这里所说的舞蹈,重点是让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根据不同的节奏与方式手舞足蹈,放松紧张的肌肉、关节以及心灵,使身心在各种高压下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舞蹈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创造性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且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如影随形,全民的心理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在青少年中间尤为明显。近年来,据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震惊世人的“北大学生杀母案”以及近期的“碎尸案”,让人不禁要问:大学生们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何在?

  一、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五大因素

  (一)家庭因素: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都会导致孩子心理相对敏感、承受能力差等。

  (二)角色互换能力差:当教学模式从填鸭式的教学转变到自主学习时,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们带来精神层面上的压力,如困惑、怀疑等,成为心理疾病的诱因。

  (三)社交因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性格、择友方面以及为人处事方面各不相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环境压力:在大学里,学生需要独立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和家庭的大学新生来说,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卑和自闭。另外,近些年来,因就业环境的不景气,给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五)情感处理失衡: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恋爱的失败导致其心理发生扭曲,产生诸多消极思想,甚至有的人因无法走出阴影而走向极端,最终酿成悲剧。

  二、舞蹈治疗的方法

  (一)肢体动作:通过对来访者构建情感表达的细微特质性动作和手势的仔细观察和响应,与之建立信任及同感关系。

  (二)象征:以自发性和创造性韵律动作体验进行想象、幻想、回忆和设定的过程,通过动作的力量,被压制的恐惧情感可以得到释放,培养来访者的自愈能力,与来访者建立信任感和接受感。

  (三)治疗性动作关系: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

  (四)团体节奏性动作:通过有节奏、有组织的方式促进和支持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改善来访者的行为方式,提高交流能力。

  三、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舞蹈具有自娱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愈性。舞蹈在源头上是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而在舞蹈治疗中,舞动不是为表演,而是希望通过体验动作感受内心,做到自我接纳,整合自己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从而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自愈的目的。

  (二)舞蹈具有创造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发性和自控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表现,舞蹈治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治疗,是一个追求创造和实现美的过程,学生正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类人,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源泉就是自发的状态。通过舞蹈治疗引导个人建立行为上的自发、自控能力,在活动中可以尽情地享受美的概念。

  (三)舞蹈具有适应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省性。为增进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提升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体验式的舞蹈治疗程序,使学生逐渐适应舞蹈,引导者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来加强与学生的信任和共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道具等练习活动,营造安全和支持性的氛围,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我,在自我暴露和宣泄的基础上,达成自我觉察和自省。

  (四)舞蹈具有互动性,舞蹈治疗具有团体性,而它们都具有社会性。互动是打开彼此心灵的最好方式之一,团体舞蹈治疗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情景,引导者要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接纳的环境,让学生充分信任团体并融入其中,当与他人一起舞蹈时,必须通过感觉、视觉和触觉与合作者进行情感的互动交流,动作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四、结语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舞蹈治疗,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通过舞蹈治疗这种方式,实现大学生良好的身心构建,并推广到大众中去,对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兰·丽芙.舞蹈动作治疗——疗愈的艺术[M].北京:亿派国际出版公司,2014.

  [2]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3).

  [3]谢丹.论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文化学研究,2013(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1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的干预机制,能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全体筛查、四级预警;干预机制主要包括宣传干预、教育干预、活动干预、咨询干预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

  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德才兼备,更要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自伤或伤人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做好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更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建立突发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有效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进一步构建安全和谐的大学校园。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1、工作队伍不健全。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都交给学生思政辅导员完成。一方面学生辅导员可能并没有经过多少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其本身就负责众多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象多,工作任务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完全及时掌握。此外,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不够,有些高校有几千上万的学生,却只有一名心理健康专职工作人员,甚至有的高校连一名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没有。无论是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还是突发个案出现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相较于国外高校,每两千名学生就配备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者的情况来说,国内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不健全,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2、预警机制不完善。高校新生入学之初,通常都会进行心理普测。但心理测试结果是否引起高度重视,是否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及班级,是否对“特殊”学生予以重点关注,持续追踪?很多高校这些环节没有步步落实,那么心理普测就会流于形式,甚少发挥作用。此外,学生心理问题的日常预警,缺少从寝室到班级再到年级的层层预警模式,一旦出现突发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3、宣传教育不深入。虽然当下心理知识在大学生中有所普及,出现心理问题不再被看成“异类”,但很多宣传教育仍然浮于表面,如何提升个人心理调适能力,如何判断典型心理疾病症状,出现心理问题具体有哪些求助渠道等等,仍然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教育。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警机制

  1、全体普查,重点筛查。新生入学之初,全体同学都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心理普测。通过心理普测筛查出的学生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应该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个别约谈、侧面了解等方式对这些同学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个性特征、精神状态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重点筛查出那些确实可能存在心理异常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进一步追踪观察。同时把重点筛查出的学生情况告知相关班主任、辅导员,做好相关预警工作。

  2、四级预警,层层递进。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预警体制,以“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体制为管理手段,及时掌握全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异常情况。值得指出的是,在这四级预警体制中,“寝室”是最基础的一级,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信息来源的核心。因为在当前大学“走班制”的前提下,上课教室不固定,一个班级的同学,除了上课时间在一起,其他接触可能并不太多。但学生寝室却是固定的,寝室室友,每天朝夕相处,相互的了解程度会比其他同学好很多。一般大学期间最好的朋友,也会是自己的室友,有什么心理的小秘密,也会选择和自己关系好的室友倾诉。因此,学生心理有波动或变化,班级干部、同班同学不一定感知到,但同寝室室友,大多会有所察觉。所以,抓好“寝室”层面,发挥“室友”的作用,是良好心理预警体制的重中之重。

  如何发挥“室友”的作用呢?首先应该消除大家的顾虑——将同学的情况上报老师是一种“打小报告”的行为,会被其他同学鄙视和嘲笑——予以正确的引导:同学情谊最值得珍惜,应该常怀一颗善良之心。将一些“异常”情况上报老师,并不是“打小报告”的行为,而是基于帮助同学的考虑。老师也会注意沟通技巧,做好保密工作。其次,知识普及也很重要。比如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同学,哪些属于异常行为或言语,常见的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是什么,遇到室友有倾诉的意愿应该如何应对等等,都是需要普及的知识。只有牢固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预判。

  同时,保持上报渠道畅通,可以建立心理问题“月报”制度。紧急突发情况随时上报,平时采取“一月一报”的形式:寝室长向班级心理委员汇报,心理委员向班长汇报,班长向分管教师汇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异常,对个别同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诊断。收集到有效信息后,第一时间追踪处理,视情况考虑约谈、医院诊断、联系家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2

  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1]俞卫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1).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3

  摘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双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脚步。但与此同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他们的身心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教育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

  (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

  (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

  (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

  (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4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升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论文主要对大学生求职心理进行分析,客观地分析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正视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

  就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修课,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由于1998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我国每年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局面,以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求职心理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所以,如何帮助大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中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充满信心。2011年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提出: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内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这一切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就业心理压力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着手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 影响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

  2.1从众心理普遍存在

  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如今,在毕业生就业日益趋于市场化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同学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随波逐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他们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就越大,从而忽视了对自身情况和特长的分析,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2.2心理准备不充分

  大部分大学生非常重视就业问题,但对就业的自我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很不充分。由于大学生在毕业之前社会阅历主要来自于学校,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对就业的理解比较片面,从而导致了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和求职技巧,将求职过于理想化。就业心理准备上的问题使他们在遇到实际的就业问题,接触到用人单位,感受到求职竞争的激烈时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3就业心理出现多种矛盾

  目前,大部分毕业生有着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一时追求高薪,一时又希望能学以致用,一时希望自主创业,一时又希望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矛盾心态与择业心理的不稳定性在学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毕业生的个人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

  3 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3.1发挥长处,做足就业准备

  就业其实就是劳动力商品,价格也同其他商品一样,由自身价值和市场需要共同决定。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持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同时还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鉴自身价值,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就业或创业。在择业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以做到专业特长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特长,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对口,与此同时还应该多倾听家长、老师的意见等,但不能过于从众,做到有目标性地选择用人单位;在面试过程中毕业生应调整好心态,对应聘单位有详细了解,做到语言清晰,思维清楚,有的放矢。

  3.2学校配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拓展自身素质训练、组织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择业能力进行专门的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清现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时地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增强求职信心。

  3.3政府干预,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明确相关法律,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市场,保障大学生有公平参加就业的机会,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加强对劳动市场的监管力度与管理方法,适时地为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同时,政府、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努力拓宽就业空间,完善用人机制,缓解就业压力。此外,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和干预机制,及时为有压力过大等心理疾患的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4 结语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一变再变的就业形势,应该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综合分析自身的能力,心理素质及所学专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新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吴继霞,黄辛隐.大学生心理健康学[J].学林出版社,2007.5.

  [2]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张兰芳.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中国大学就业,2005年16期78-79(6-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5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并没有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考验。这一系列的现实背后,会给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压力

  一、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外科学期刊 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危机值得我们关注。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活与以往的生活不一样,在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易陷入内心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人格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压抑了自我的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2.意义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空虚与混乱、冷漠与消极。大学生在经历心理失衡后必将以消极的形式追寻本真的存在。当所珍视的意义缺失产生心灵空寂时,生活与学习的勇气与信心也将消失殆尽。

  3.应对机制的不当

  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地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都不利于行为的坚持性进展,所表现的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片暗区,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二、反思背后的举措

  从外部环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从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视甚高却没有因此减少,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的考试压力也是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很多悲剧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没来得及调试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社会等方面没有及时的引导。因此,如何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所引发的悲剧再次发生,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为学校

  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帮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大学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自由度,帮助其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2.作为家庭

  父母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

  3.作为大学生群体自己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经济管理期刊、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医疗保健论文 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结束语

  有心理危机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力量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安全着陆”,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面对处理自身的心理危机。这其中要反思和行动的不仅仅是外界,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该开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拥有正确的,积极地,向上的人身观,价值观,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机,走上真正属于大学生群体自己的阳光校园道路。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借鉴国外经验,有效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 〔J〕. 中国 高等教育,2002(8).

  [2]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3-08-01.

  [3]刘效仁. 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 新闻周刊, 2004-1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6

  摘要: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因此,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社会倍加关注的焦点。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而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论文格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四、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4,(2).

  [2]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1).

  [3]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成人教育,26,(2).

  [4]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4,(1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7

  摘 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难以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其多样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当通过正确突出重点、分段实施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功,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1],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在本文进行初步探索。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他们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变,面对专业课知识,理解较慢,或者兴趣不足,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并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在大学里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负、虚荣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十分明显。不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存在孤僻、自闭、忧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爱情”是大学校园里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话题。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性认识的不科学,加之自我道德规范的失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痛。

  失恋后是情绪低落,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甚至由爱生恨,酿成悲剧。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毕竟开设时间较晚,对该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群体。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的重要对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构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困扰,还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时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对大一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困扰问题大多能自我解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困扰型,我们应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适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3.分段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阶段、有针对行地实施。例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产生学习疲劳。一些大学生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我们应针对这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教会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逐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中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教育。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四年级应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8

  摘要:由于网络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虚幻的社交环境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题材。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盲目的迷恋网络会使情绪失控、性格扭曲,严重的会产生违法行为。如何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下面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因素。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转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世界信息的联通,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让互网络有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同一件事网络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让对价值观取向认识不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对错,造成对事物没有客观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过激。所以,有着极大信息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很大。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差异很大,网络自身存在着虚拟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在不经过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实信息来进行一些虚拟性的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意气用事,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当大学生被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群所利用,对他们蓄意煽动,将一些不开心的事扩大化,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发生过激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要难以预防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所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犯罪几率。然而,网络的虚拟性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随意的释放情绪、发表言论,导致法律、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有所减弱,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比较丰富、性格比较敏感,在交友时比较羞涩;所以,他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能敞开心扉、放下顾虑的交谈,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深入透彻,没有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网络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无需见面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不受环境等条件约束,可以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交谈,这样也能让大学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产生排斥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变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个新模式,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进行开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然后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让校园到处都充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重视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产生,达到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来快速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应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结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当前的这种网络信息社会中,学校要加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41-42.

  [2]郭英君,舒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内江科技,2012(10):107-10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19

  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

  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0-55.

  [2]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情绪管理[J].青少年学刊,2015(2):19-21.

  [4]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1

  【摘要】实践证明,大学的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

  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时代发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1.2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成熟发展。现在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上,任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心理学的正规培训,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兼职任教教师。有许多的`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素质,有些教师则是一直都处于讲心理学教育课不专业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教育课程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同时,在教师的心理学授课能力评估上,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许多相应政策没有制定或是不落实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学的心理教育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学习心理学方面提高缓慢。

  2.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潜力,而在心理学中,从事心理学的教育者必须得有一个成熟而又积极的心态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心理学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导学生,并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所以,心理学的最高宗旨和体现也可以说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树立一种以学生心理剖析为主的教学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心理表现,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瓶颈,积极提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教育课中,潜移默化的被引导和激励。教师还要在关键的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心理学的道理,从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门大学的学科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学的教材更新上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心理变化的节拍。因此,现代心理学教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范畴,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心理学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11,32(3):130.

  [2]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5.

  [3]王玲,郑雪.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2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大学生可以接收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大学生更追求个人人格的独立。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工作的展开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正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是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大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意识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大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意识,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

  第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大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大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当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大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大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大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大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大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大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大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大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大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大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大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大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大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大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大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就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详细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二、优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辅助途径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4,(1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4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如何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学生

  随着大学校园恶性伤人及学生自残事件不断增多,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心理状况不佳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自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走进人们视野并获得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高校也对自身开设课程及教育体制进行反思,并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教学方式更具开放性,对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及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国内各大高校已逐步加大体育课程教育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调控学生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人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可直接反映其心理健康状态,若学生情绪经常出现易急易怒或日常生活态度消极程度较高等其他情绪反常现象,则说明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或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教师可观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状态,如表情、行为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相关学者对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人自身消极情绪如沮丧、压抑、紧张等非健康情绪均可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得以发泄,从而使人心情愉悦,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提升认知能力,适应社会活动

  高校体育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抒发自身消极情绪,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并增强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其次,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活动缩影。体育活动在进行时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拟,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精神状态。学生也通过感受体育活动的成功失败,加深自身对成功、失败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也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合理化

  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应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要求及心理需求。竞技体育具有技术结构较为复杂、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等特点。因为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弱,所以学生难以掌握体育运动技术要领,甚至会出现学生受伤等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只能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在计划教学内容时,应以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为主,同时适当降低体育运动难度,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也能最大程度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教师精简教学内容不仅可增加教学活动开展顺利程度,也可强化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满足感、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最大化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体育教学效果理想化。教师在改进教学形式时,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进行了解同时还应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方可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进而实现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发展的目的。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规划时,应充分将学生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融合,尽可能对学生采取最适宜体育运动方式。体育教师可通过举办“课时短跑比赛”、“课时跳高比赛”等体育竞技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如何突破自我。如学生100米短跑成绩为14s,教师应对其进行相应体育训练,提升其体育百米跑成绩。让学生突破自我同时加深自身价值理解,增强学生自信心,进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三)教师素质全面化

  教师因其职业特殊性,对教师整体素质也具有更高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专业素质与良好道德素质,以此对学生言传身教,方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心态,同时与学习生活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其原因予并及时疏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并对学生兴趣爱好、运动技能、个性差异进行全面了解,且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趋势也日益激烈,为确保学生专业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足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各大高校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国内各高校可通过强化体育教学,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体育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并借此推动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使其在今后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润峰.探析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商,2014(02):349.

  [2]张华君.论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

  作者:刘勇波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5

  摘要:钢琴教学课程属于大学中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员掌握程度与自身的心理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演奏者的现场发挥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连。在大学钢琴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技巧的培训,而忽视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水平达不到舞台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钢琴课程之中如何进行心理训练以及如何培养心理素质强的表演者,以供大学钢琴教学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钢琴教学;钢琴演奏;心理训练

  一、大学钢琴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大学钢琴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音乐类课程,进行钢琴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还要具备理论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需求,选取正确的教法,对于钢琴教师来说,需要教会学生演奏的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演奏过程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会运用恰当的心理训练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样不仅对演奏效果有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大学钢琴教学之中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显得非常必要。

  二、影响学生演奏心理的主要情形

  (一)演出时的焦虑

  在钢琴课程当中,学生往往只重视演奏的技巧,而忽视了曲谱的背记,学生对曲谱的掌握需要一个熟悉的程序,如果在不掌握曲谱的情况下进行演奏,就可能以为曲谱生疏而产生焦虑心理,从而无法正常演奏,因此,想要具备稳定的演奏心理,就应当在平时练习当中熟悉曲谱,充分准备好进行随时演出,只有如此才不会因为焦虑而影响发挥。

  (二)对自身能力缺少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演奏技巧,掌握演奏的经验,同时还应当培养出演奏的欲望和演奏的兴趣,只有培养了爱好,才能克服表演的心理障碍,最终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在训练的过程之中,学生应当掌握降低心理压力的办法,同时通过不断练习提升自身实力,获得演奏信心。在教学比赛以及社会表演当中,学生应当试图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素质,在表演中获得成就感。如果学生的表演经验不足,则有可能因为心虚而产生紧张感,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在实际的表演之中,就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表演技巧,同时学会情绪控制的`具体方法,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在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帮助学生放松心情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演奏时的心理调控能力就应当营造一个和谐的课程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心情放松,在课堂教学之中,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奏的方法,要求学生记牢曲谱,掌握扎实的演奏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钢琴表演的信心。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上钢琴演奏,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定期进行教学表演,让学生进行演奏。钢琴表演技巧的掌握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循序渐进。在钢琴课程之中,尽量为学生选取钢琴名曲,让学生了解钢琴名家的练习过程,给学生讲授演出时出现意外后具体的应对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掌握钢琴的表演历史,了解钢琴与其他表演手法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掌握钢琴的音律,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逐渐爱上钢琴表演,增强钢琴演奏时的自信。

  (二)培养良好的演奏心态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只有掌握了演奏的技巧方法在舞台上才不会发挥失误,如果演奏者的水平不足,则演奏过程中可能因为心虚而影响演出的正常进行,影响发挥水准。对于表演者来说,如果无法掌握表演技能,则尽管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法在舞台上正常发挥,因此在日常的课程中,首先应当让学生对钢琴表演技巧深入学习,获得演奏的经验,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表演的技能。同时,在教学当中还应当传授演奏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演出时克服紧张感,教会学生提升应变能力,加强学生演奏的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掌握不同曲目的演奏技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制定演出曲目,教会学生如何调控心情,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演出紧张情绪,在实际表演之时不再紧张或不安。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心理调控能力

  让学生摆脱演出畏难情绪,实质增强表演技能,就需要为学生创造多种演出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调控中学会把握自己的心理,学生应当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控,同时学生还应当自我探索自身的演出心理。在教学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在适当的情形下,举办各类音乐表演会,让学生走上舞台。同时,也应当进行社会表演,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演出舞台上积累经验,提升演奏实际中的调控技能。

  四、结语

  大学钢琴教学区别于其他的音乐课程,钢琴演奏技巧需要通过逐步积累达到提升,通过训练逐步积累心理素质方面的控制经验,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掌握正确的心理调控技巧,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演奏技术之外,演奏之时的心理也是关系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只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就能提升学生在舞台表演之时的演出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玲.钢琴教学中公开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5,(10):178+154.

  [2]杜伟.论钢琴教学中学生公开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05):126-128.

  [3]李松珊,李涛.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的演奏心理紧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198.

  [4]郑洋.谈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钢琴演奏心理训练[J].辽宁高职学报,2006,(03):100-101.

  [5]韩东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本技术训练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6

  摘 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09(11)

  [3]史济纯,陈玉民.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天下,2011.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7

  摘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受到了社会、家庭和高校的重视。表现艺术治疗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媒介来维护和治疗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运用逐渐广泛。文章论述了表现艺术治疗的概念,分析了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表现艺术治疗的现状,重点论述了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表现艺术治疗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表现艺术治疗;心理教育

  表现艺术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中期,指的是通过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给患者带去改变的身心治疗方式。表现艺术治疗让患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内在情绪,具体包括了舞蹈艺术治疗、视觉艺术治疗、戏曲艺术治疗、乐洽艺术治疗等,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使得一些内在的、无法触摸和说明的体验,以外化的形式表现,从而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一、表现艺术治疗的现状

  目前,表现艺术治疗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心理康复治疗机构,治疗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除一般患者外,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群体,如儿童、老人、家庭、学习障碍者等。表现艺术治疗兴起于国外,国外对其运用起步较早,运用经验丰富,娜塔莉罗杰斯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的女儿,同时她也是艺术治疗的代表人物。相较于外国多年的发展和运用而言,国内的运用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表现艺术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举办了三次,但是,表现艺术学科的系统性还不足,技术发展也不全面。表现艺术治疗在心理学领域的使用最为广泛,比如,许多的职场女性可能是女强人,不愿完全信任心理资源师,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强,对心理治疗存在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谈话治疗方式就难以达到效果,但是,表现艺术治疗方法,通过运用绘画、音乐、舞蹈等具有娱乐性并且轻松的方式,就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大学生群体而言,艺术能够明显改观其本身具有的创造力,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大量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因此,表现艺术在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表现艺术治疗的作用

  (一)舞蹈和音乐治疗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具有特殊的感情反应,他们熟记歌词和旋律,还能对其实现二度创作,由此可见,音乐疗法行之有效。高校的心理教学往往会加入人际关系教学内容,通过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发挥其治疗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组、分工表演,表演后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表演内容的理解。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表演和演讲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统一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后,一起讨论其思想内涵和演奏使用的乐器。舞蹈治疗通常与音乐治疗相互配合,有些学生的心理困惑也许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心理教师可运用肢体语言代替口语表达,引导学生消除紧张,通过舞蹈发泄不愉快。

  (二)视觉艺术治疗的作用

  视觉艺术也是表现艺术治疗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视觉艺术治疗通常会通过雕刻、拼接、绘画或是造型艺术等方式起到治疗的效果。其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建立独立的环境,在游戏性的治疗过程中,巩固治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能力。这种治疗方式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心理素质。视觉艺术治疗自20世纪末期开始运用后,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戏剧艺术治疗的作用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各种艺术形式带来的治疗效果不可否认。戏剧治疗在很早以前就被运用于心理调节。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学会了通过动作与其他人沟通,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也学会了通过动作表达情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当中,最早记载了戏剧表演,并肯定了戏剧表演的治疗作用。表现艺术治疗中的戏剧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指的就是通过戏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人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观看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宝贵,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治疗情况较为复杂,还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想要充分发挥出表现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就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此外,尤其强调要淡化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解决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从而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黎炳锋.书学之道,修之于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书法治疗”研究之二[J].小说评论,2011(增刊2):114-115.

  [2]罗琴.论艺术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5):45-46.

  [3]徐晨岚.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6):99-100.

  [4]张勇.音乐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2):78-79.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8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联网影响并改变着。网络心理咨询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手段,是对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挑战。探讨这一新的手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发展方向,以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网络心理咨询是对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挑战和机遇,它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1.什么叫网络心理咨询。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就是指从事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人员借助网络资源,运用心理咨询知识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在校大学生给予心理层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通过线上即时或非即时的互动达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的一种咨询方式。

  2.网络心理咨询在帮助来询者中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在高校的生活学习状态是相对封闭的开放状态。很多高校为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一般对大学生的管理实行外严内松政策,即在校园内是宽松自由的.,但出入校园还是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例如门径登记制度、宿舍晚归制度等,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感。刚入学校的新生,因为远离家乡和父母,适应性问题的烦恼是必然会有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但是,现在的高校里专职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很少,条件和设备限制了小范围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心理辅导的可能,网络心理咨询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局,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的自我缓解知识和方法,可以达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受困学生缓解负面情绪;

  (2)帮助受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接纳现实环境;

  (3)帮助受困学生恢复对生活的希望;

  (4)帮助受困学生用建设性方式走出困境。

  3.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对象的特点。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正常化:网络咨询所服务的对象是没有器质性变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学习中有各种烦恼,情绪低落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学生。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大部分新生都有类似的状态阶段,他们虽没有明显的神经方面的器质性病变,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苦恼,已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人际关系等。据调查,90%左右的大学生都有过心理困扰的经历。

  (2)多样性:咨询的对象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做心理咨询,有的也许只是为了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或信息,他们并没有出现心理困扰和不适应,这与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来访者有心理困扰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的服务对象不同。

  (3)隐匿化:网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虚拟世界的,他们提出的咨询问题存在真实和非真实性,需要咨询人员辨别,并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分析,针对咨询对象个人心理现实给予帮助。

  二、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是:

  (1)匿名性;

  (2)开放便捷,信息丰富;

  (3)灵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于自我反省和认真思考;

  (5)有助于咨询案例整理、存储和资料查询。网络心理咨询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

  三、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运用现状

  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主体的队伍构成应由网络技术团体、“朋辈辅导”学生团体、专业心理咨询师团体三部分组成,而且这三个团体的功能层层递进。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很难保证三个团体同时配备,往往带来咨询效果不理想、咨询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网络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实践运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伦理性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论证。

  2.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国高校中心理咨询还是处于弱势,对于网络心理咨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学生们缺乏意识,不相信心理问题靠谈谈话就能解决,更何况网络是虚拟的,网络心理咨询更无法给予自己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它期望过高,希望通过几次交谈就能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目的。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将马上否认其效果;再则是过分依赖互联网,长期将网络心理咨询作为唯一的宣泄与求得心理帮助的途径,甚至还会演变为网络依赖症。

  3.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是为了解决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并且辅助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径。在广度上是指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群体数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在现实的运用中,网络心理咨询常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如网络技术、咨询师不够、电脑数量等,从而使其服务远不能满足广大受困学生的需要。同样,因为咨询师资源的缺乏,一个咨询师可能要同时服务于多个受困学生,咨询师的服务质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总结

  网络心理咨询是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一种咨询方法,其发展尚在探索期,技术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习惯的,且能够有效消除时空限制。所以说,网络心理咨询发展空间较大,是未来心理咨询发展的趋势。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心理咨询需要这一新咨询方法的介入,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法并驾齐驱,为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邱芬,王翔。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科技广场,2009,(10).

  [2]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精选20篇)04-2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56篇)05-24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精选40篇)06-14

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55篇)05-3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通用38篇)02-02

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04-0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通用28篇)06-08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论文1500字(通用10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