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时间:2020-12-09 14:21:45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以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培养模式的差异,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符合度更高的岗位胜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方法: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可行性深入探讨,采取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质量保障机制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措施,并通过广泛调研进行改革成果满意度的检验。结果: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满足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结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凸显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构建了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

  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

  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

  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

  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

  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立足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目标,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4]。但随着医学学位类型的调整和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成为关键,而其中课程教学是关键环节。医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问题意识、科研能力,更需要实践操作、临床能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纵观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研究生能力的发展[5]

  :(1)课程目标缺乏差异性,医学学术学位探索创新能力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

  (2)课程内容纵向比较缺乏层级性和新颖性,科学学位前沿性内容不够,专业学位情景性内容不足;

  (3)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缺乏教学过程监督;

  (4)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学术学位教学缺乏互动性、自主性和探究性,专业学位教学缺乏体验性、操作性和反思性;

  (5)课程体系缺乏开放性和国际性,学术学位资源共享机制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专业学位的联合培养、临床考核和规范培训机制不全,缺乏行业标准、岗位胜任和职业发展能力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提高核心能力、具备良好的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我校作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特点,切实提高了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满足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针对目前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和难点,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改革创新,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改成效。首先,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和医学行业标准,使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性更强,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6]。在课程设置中,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注重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培养,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强调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其次,不断引导和鼓励医学行业深度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发挥其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医教协同、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并通过培养和引进,组建了高层次、国际化、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为更好地了解课程体系改革对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我们展开了课程满意度和核心能力评价调研。经分析发现,学生目前对课程整体满意度均较高,尤其体现在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而相对问题集中在希望更多地开展学术活动;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整体评价优良率达90%,但学术学位型导师评价的优秀率不高,集中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总之,近年来,立足于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坚持《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的贯彻,通过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凸显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课程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和基础性作用以及不同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特色,构建了“深化改革、坚持服务需求”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新型课程体系。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英语朗读艺术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2.专业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论文

3.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革新分析论文

4.我国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论文

6.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渴望论文

7.计算机专业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8.高职财务会计慕课课程改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