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学中海原型的精神内涵

时间:2017-11-2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海”在文学创作中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人类集体创作的结晶,是人类所积累的无数同类经验,体现着人性的相同性和人类情感模式的共通性,伴随着文学的发展已获得了丰富的原型精神内涵。

  论文关键词:大海 原型 精神

  作为人类集体创作的结晶的“海”意象,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着人性的相同性和人类情感模式的共通性,具有了丰富的原型精神内涵,特别是在素有“海洋民族”之称的西方许多国家,海洋精神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其历史文化之中。同时,在西方文学史上,海意象在代代承传中又不断被现实的人们注入了不同的理念、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因此,海意象既是地域的、民族的、人类的意识凝聚的原型符号,同时,对于不同时代的作者而言,又是体现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理想的象征物。

  首先,海是神秘的、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恶魔的代表。

  古希腊民族和古罗马民族都是典型的海洋民族,他们的文明也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在古希腊罗马学中,海洋是不可替代的背景,是重要的角色。在古希腊神话里,许多神祇以海为摇篮居处,如海神波塞冬、忒提斯(阿喀琉斯的母亲)等,希腊城邦亦是与海洋崇拜共同发展的。作为艺术文化源头的《荷马史诗》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海上。古罗马的著名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是以海洋为背景的。在他们眼中,海是强大而凶恶的伙伴。如在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中,海神波塞冬象征着海的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是天神宙斯的兄弟,权利仅次于宙斯,野心勃勃,盛气凌人。只要他一发怒,大海就会掀起滔天巨浪,给人们带来灾难。“人类在童年时代还没有能力认识和征服海洋,所以,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里,海是神秘的、令人敬畏的,它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在稍后的古希腊文学中,大海仍是一种有着变幻无常的风暴和巨大破坏力的形象。

  对大海的这种认知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进现代文明。如爱尔兰作家约翰•沁的《骑马下海的人》,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花号上的黑鬼》等,大海都是一个喜怒无常、暴虐、冷漠、对人类充满敌意的恶魔形象。

  第二,大海是女性的化身,是爱的世界、爱情的栖息地。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宙斯与大洋神女之一狄俄涅的女儿——爱神阿佛洛狄忒,据说她是从大海浪花里出生的;也有说法她是女海神狄俄涅所生,她的别号又叫港湾女神、镇海女神等,对她的崇拜和敬仰多流行于欧洲海岛和港湾。所以,将海意象与女性、爱以及爱情联系在一起,有着深远的神话原型基因,并且源远流长。

  现代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一诗里,就把海作为“爱的世界”象征,把自己的一颗芳心比作渴望停靠在爱人港湾中的一条漂泊的小船。

  由于爱情与大海意象亲切感的交融产生的强大心理定势,有时,即使连两性爱情之旅出现了某种波折,蒙上不顺利的阴影,抒情主体也常借助海意象来倾诉。

  英国诗人斯温伯因也喜爱借用大海的神话原型意旨写诗。在《在夕阳与大海之间》一诗中,他就把爱情中的甜、酸;欢喜与悲伤;以及对爱的理想、追求等一同编织进海意象中。“海意象的巨大包容力不仅因其作为自然界的客体对象和人的情感对象——异性爱侣形成了某种接近性联想,还由于海的粗犷豪放的风物特性,引发了诗人们往往借助于海意象畅言爱情的强烈感受。”

论西方文学中海原型的精神内涵相关推荐